生活家

我在康巴藏族的10天“野蛮生活”

2017-09-07  本文已影响0人  脆米

人活一世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参与感”。

得知有机会零距离参与一个神秘族群的生活,除了兴奋,更多的是期待。如初降世界,身心归零,将自己抛入未知陌生的环境。融入当地,像本地人一样吃饭、睡觉、生活。用他们的视角,像他们一样思考,实在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甘孜藏族自治州,进藏最美的 318 国道。风景自然没得说,但不是我此行的重点。此次行程,不是像游客般地走马观花旅行,而是要像本地人一样生活,了解神秘的康巴藏族。

路线的重心,并非康定、理塘、稻城一带火爆的旅游路线,而是北路:新龙、甘孜、石渠,鲜有汉人踏足的原始村落。他们甚少接触外地人,未被完全汉化,保留了许多原始传统。如果我身边不是有个本地藏族姑娘作向导,基本的语言交流都成问题。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篇风景游记,估计会让你失望。以下文字(仅节选了部分内容),经由本人亲身体验并作为探访记录留存,对我来说颇为珍贵。

行程路线经由成都出发,分别到达姑咱、道孚、炉霍、甘孜、石渠、新龙、雅江等地。短短 10 天行程,收获颇丰。除了舟车劳顿带来身体上的酸痛,惊喜的是,思想上从肤浅认识过度到客观认知。

建筑风格

我的本地向导,名叫拉姆,是个 22 岁刚从川师毕业的藏族姑娘。这栋房子,就是她的家。也是我第一次入住的藏式民居。拉姆告诉我,道孚人的积蓄几乎都花在房子上了。以此可以判断各个家庭的富裕程度,她们家算中等。

整栋楼分为两层,总面积 300 平米左右。一楼为厨房、堂屋、客厅和卧室;二楼为佛堂。(每家顶层一般都设置为佛堂)房子花费 40 多万(二楼至今还未装修)。主要为材料和人工开支。建筑材料一般就地取材,选用村里的松木。他们有非常强烈的环保意识,除了修建房屋,绝对不会乱砍滥伐。如果树龄未达标,就必须外出采购,也就增加了建筑成本。

梁和柱头相对较粗,一般选用上百年的木头,最贵可至四、五千一根。房屋建筑采用榫卯工艺,不使用一颗螺丝、一滴胶水,接口严丝合缝,严密扣合。如此精湛的传统手艺,人工费自然也不会便宜。

藏式房屋窗户尤多,无论豪华或是简陋,一般都装有二十几个窗户。即使白天,也不习惯打开。加上房门和窗户都挂有布帘,房间显得很暗。不过,她们好像习惯摸黑在屋内走动。房间里的灯,不会很亮,能照明亦可。如非必要,不会常开。与外界往来较多的道孚,已逐渐被汉化,这一点从屋内的装饰风格亦可窥见一二。

藏区贫富两级分化比较严重,道孚县与外人往来较多,几乎已被汉化,相对富裕。在闭塞的新龙地区,房屋整体以泥土和木质结构为主,保留了传统的三层结构。一楼圈养牲畜储存干草(卫生情况堪忧)。二楼用作家人生活,三楼依然为佛堂。

楼与楼之间使用木质楼梯连接,呈七十度左右,窄而陡峭。但在藏区,连三四岁小孩都能上下行走自如。我像年迈体弱的老妪压低身子抓紧扶手缓慢爬行,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却像闪电一般从我身边飞驰而过。

到达新龙的第一晚,我想上厕所。一个叫志玛的小姑娘自告奋勇将我带到她家房子背后的一块豌豆地,对我说:“就这里,快上吧。”我自然听不懂,这是拉姆为我翻译的。我开始怀念拉姆家用几块木板和油布搭建的简易厕所。虽然只能悬空脚踩两根脚掌宽大小的木板进行。与这相比,那几乎称得上豪华独立卫生间。

我听说,部分村落会将厕所建在房屋的三楼。移动的是位置,内部结构却保持不变。上厕所的人悬空脚踩两根木板,直接排到一楼房子外的草地上,也不会修建化粪池之类的东西承接或覆盖。

有钱修房子为什么不修厕所,非要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解决如此私密的事情?我去的几户人家,条件在当地都称得上中等水平。即使有厕所,又为什么会这么简陋?随着深入了解,我认为是他们喜欢将自己归于万物自然的原因。天葬亦是如此。这些与他们的精神信仰不无关系。

饮食习惯

康巴藏族饮食结构非常简单。主食青稞(外表与麦子相似度 90% )、牛奶、大茶、土豆。将几种主食加工或混搭衍生出其它食物。如酸奶、酥油、糌粑、囊、糌粑茶、青稞茶等。糌粑为藏族人最喜欢的食物。取一只小碗,放适量青稞粉加藏茶用手揉捏。这需要丰富的技巧。有经验的人,捏出的糌粑,湿度适中,不会导致难以下咽。这也预示当天会一切顺利。

根据生活水平和汉化程度,各地村落食用米饭的习惯也不相同。甘孜、道孚一带,条件好的人家每天至少有一餐会食用米饭。新龙等地,则按周或月食用。

汉人到家里做客,他们会非常热情、周到。考虑我们的用餐习惯,使用高压锅熬煮米饭,炒一份白菜或土豆。这已是极高的礼遇。因为当地一般种不出蔬菜,市场上售卖的青菜大多来源于成都各大区县,物价也相对较高。

早餐一般喝刚挤的牛奶,经过熬煮,喝起来有股青草的味道,略带香甜。俘获了我这个不喝纯牛奶的人。用新鲜牛奶制作的手工酸奶,保存期只有一天。非常酸,必须加糖食用。

新鲜出炉的馕,一定要趁热掰开加一勺酥油食用。我个人比较偏爱糌粑茶,有点像稀释的芝麻糊。它由青稞和大茶一起熬煮,加盐后食用。藏族人喜食盐。糌粑、酥油、茶类食物偏咸,高血压人群偏多。新龙一带的村落,吃饭三餐无规律,也存在许多胃病患者。

石渠属高原草原。环境恶劣,地贫草浅,甚至连基本温饱都成问题。平时主要靠挖掘菌类和根茎类食物换取青稞或糌粑食用。除此之外,当地人也将牛粪与木屑、青草碎混合,晾晒干后当作燃料换取生活费用。以物易物在这些地方还有所保留。

精神信仰

康巴藏族人的性格就像他们的饮食结构一样,简单、善良、热情。前不久,一位外省人进村收购虫草。村里人没收押金直接将价值 12 万的虫草交了出去,此人最后携货而逃。几户人一年的收入就这样没了。挖虫草有多辛苦?趴在几千海拔的山上,运气不好一天都挖不着一根。从他们描述整件事的表情,我知道以后他们不会再轻易相信村外人。

有信仰的人,意念少,想法简单。个人认为他们身上良好的行为习惯,归结于他们强大的精神信仰。他们尊重一切生命,禁止杀生。宁愿头顶烈日拔除地里的杂草,也坚决不使用除草剂,那样会杀死很多虫子。即使庄稼被山上的野猪破坏,圈里的动物被黄鼠狼偷吃,也不会主动伤害一切生命。

从新龙到理塘的路上,我曾亲眼看到一位老爷爷,手拿一个小木块,等待地上的一只小肉虫爬到上面,将它放入路边的草丛。原来他怕来往的车辆将虫子压死。如此敬畏生命,实在让我大为吃惊。也让我重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

在他们看来,世间万物皆有生命。虽然生死有命,但一定不能是被人为终止结束。拉姆说,妈妈偶尔还会为野狗准备一些食物。天黑后,它们会自己下山觅食。大自然赏赐了他们一方净土,更多的在于他们悉心爱护,人类才能与自然、动物和谐共处。

平均分配原则在以村为聚落的单位,体现得十分明显。村里用作集会的寺庙,通常由全村人轮流打扫。村里一般建有公用水磨,供全村人免费使用,主要用于碾磨青稞,24 小时大约可磨 200 斤。

村里人有强烈的环保意识,一草一木皆为村内公有财产,外村人不得进入本村砍伐树木。本村人除了修建房屋,其余时候,禁止乱砍滥伐。这点我在文章开头有提到。村里不允许吸烟,当然也有少数人偷偷进行。不过一般不会肆无忌惮公众吸烟,这一切也是源于他们的精神信仰。

听不懂汉语的小朋友,可以断定她一定没有上学。义务教育已经普及,现在藏区也逐渐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在部分闭塞的村落,教育意识或条件落后,也有不少未上学的孩子。他们甚少接触外人,性格大多腼腆。

即使未读过书,再小的孩子也能熟诵几句简单的经文。甘孜县叔叔家 5 岁的孩子,明年就要送往寺庙做扎巴。这是他们家的传统,也是当地人对信仰的一种尊重。

10 天时间,条件最艰苦的,要数在新龙的几天。每天吃着不习惯的食物,拿着手机满屋子搜寻手机信号;忍受虱子、蚊虫的叮咬而不能拍死它们;最痛苦的是,没地方洗澡,上厕所还必须将自己全身心裸露于大自然中......恍惚中,我竟闻到了身上散发的酸臭味。

晚上我将衣角扎进裤腰和衣躺在床上。窗外湍急的河水冲撞着石头,镂空的木雕窗户吹进来丝丝寒风。听着老鼠在地上欢快的脚步声和房间里 24 小时滚动播放的经文,怎么也无法入睡。当外在环境和生活习惯被迫改变,恐惧、惊慌、失落、无助等不安全感团结一致的力量足以将人击垮。当时的我想哭又想笑。

我问自己,这不就是你渴望体验的本地人生活吗?为什么他们能怡然自得,而我置身于中却坐卧不安。同样是烟火人间,开放就一定是文明进步,闭塞就一定是野蛮落后吗?

也许,我们所认为的闭塞与不便,在他们眼里就是世代繁衍生息的天堂。这一处遗世独立的秘境,简单、干净,纯粹而带有温度。想想外在环境带给身体的不适,与内心捕获的震撼相比,实在不值一提。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幸运地来一场如此酣畅淋漓的体验,的确是终身难忘了吧。想着想着,我竟然睡着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