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打动别人
打动别人很重要
面试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打动面试官,这关系到我们能否进入自己心仪的公司,而工作能关系到个人前途;在公司的某个重大项目的时候,你能不能打动你的老板让他把项目交给你而不是其他同事,你能不能打动某个技术大牛加入你的团队帮你解决技术难题;生活中我们会各种各样重要的时刻,在这个时刻除了硬性的能力,资源以外,掌握打动别人的力能尤其重要。
当你想夸奖别人的时候你只能说得出“哇,牛逼,你好厉害”,一点都不能打动别人,别人扭头就忘了;为什么同样是约妹子出去看电影,你就是约不出来;功能,品质差不多的产品在别的店里就卖的很好,但是在你这缺表现平平。怎么才能说出打动人夸奖的话让别人对你印象深刻,怎么才能约到你的妹纸开启你的恋爱,怎么才能把几乎同质的产品卖的更好呢?拥有打动别人的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显得尤其重要。
打动人心的夸奖
糟糕的夸奖,是把评价当做夸奖。比如说在吃饭的时候,你的一位同事眉飞色舞地跟你讲另外一个同事厉害的地方,于是你就回应说,“嗯,他的表达技巧很不错”。你仔细思考一下这句话,貌似是夸奖,但其实是一种内在的评价。
假如你和市场部做一个项目,市场部出来一个同事做个汇报、这方案远远超出了你的预期,增加了很多业务细节和自己对于行业的思考,你想让他一下记住你,并且以后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有效的夸奖是最好的手段。 很多人会说, “我去,你太牛了!怎么做到的?” 但是你其实有更好的说法: “我仔细读了这里面关于行业发展的那一段,尤其喜欢你独特的想法,我还转给了我的老大;你和一般的市场人不一样,我特别羡慕你这种既能实操又有战略眼光的人。以后多向你请教哈。”
SCP:细节、比较、赋能于人
SCP(Specific Compare emPower)细节、比较、赋能于人
细节
夸奖的本质是被看见而且被认同。夸奖要从细节入手。只有你真的花时间观察别人,才会找到夸奖他最渴望被看见的部分。美貌的人,都希望你夸他有内涵。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房地产大佬的聚会,大家都在互相敬酒——你的楼盘上市了,他的企业大卖……有一个人站起来提议说,希望大家给李总敬酒,今天他的孩子考上了耶鲁,全中国只录取了两位。大家肃然起敬,集体敬酒。
这位夸奖者就是有这种细节能力的人。他能关注到不为人所知的细节。
比较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一方面又害怕自己太远离人群。我就狠狠地被人夸过一次。
有一次在中欧做分享,有一位企业家问我平时在干嘛,我给他看了我们的“超级个体”。他翻完下面的评论就说,“这群年轻人怎么和我公司那群年轻人完全不一样?你从哪里搞到这么上进的人?”我说:“我们超体每个人都这么上进,欢迎来招募人才。”
你身边有很多有特色的人,你能否清楚地告诉他们的不同呢?
赋能于人
我们讲过归因,当人做得好的时候,归因于人,做得不好的时候,归因于事。这样会帮助人建立起来自我效能。所以批评对事,夸奖对人。
比如你们团队有个人交周报特别的准时和细致,你可以夸他“周报交得好!”你也可以夸他说:“你真的是一个很靠谱的人。”
说话的高手,都会用这一招——蔡康永曾作为《超级女声》的评审,对选手的赞赏和评判到位又精彩。他评判实力唱将谭维维时说道:“惊为天人,好像直接从蓝天大海传出来的天籁般的声音。我很少看到力量和青春的外表能够组合在一起,你是很优秀的歌手。”
蓝天大海……这是细节;很少看到力量和青春的外表是比较;而优秀歌手,是赋能于人。
怎么保证你在企图打动别人的时候“永远不失败”
有时候人不是不想改变,只是遇到很多障碍。我们要做的不能给他增加压力,而是就如同提供催化剂一样,给他消除障碍。 不要试图说服对方,别想着改变对方的决定,重要的是你从他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不要一下子就拿到你想要的结果,让他必须马上按你预想的行动。没有100%能打动别人的技能,失败是常事,那我们必须保证在第一次进攻过后还有机会第二次进攻。
打动别人 是一个概率事件,我们不可能总是能够抓住对方的需求,就算抓对了需求我们也不能总是能用正确的方式打动对方,提升我们的技巧只能提高我们成功的概率。在决策周期比较长的,这类情况反复出现等等在条件允许出现“第二次进攻”的情况时,我们一定不能操之过急,确保我们还有机会进行第二次进攻需要我们在这类情况下必须做好必要的第二次进攻的铺垫,如果你一上来就钱强攻一旦失败了,让对方对你抗拒,那才是真的失败了,如果还有机会第二次进攻第三次那第一次进攻失败了,其实根本没什么
赢得对方的信任才能得到保证我们有机会:要想每一次进攻都不能打破对方的底线,那么必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让他切切实实的感受到我们的原则or目的是以满足你的需求来达到我的目的。
1:建立共识。找到彼此之间的共同点,以及彼此对某些方面的共识
2:共情同步:理解对方现在正在经历什么,表示理解并且愿意与他一起经历
3:减轻不确定性 :要想得到对方的信任,就需要刻意避开对方反感的领域,保证自己还能呆在他的视线里。
在什么时候以为着我们失去了第二次进攻的机会:情绪上的抗拒,肢体上的抗拒,语言上的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