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2018-02-28  本文已影响245人  我是过眼烟云

        最近几年,眼见得媒体一会儿热炒“修昔底德陷阱”,一会儿热炒“中等收入陷阱”,诸如此类。忍耐再三,不得不一吐为快。

        最想说的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陷阱?

        先说“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是曾担任美国国防部长特别顾问、哈佛大学教授的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的,他为了给21世纪的中美关系定性,特意把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将军兼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请出来为自己助威,杜撰了一个“修昔底德陷阱”。为了证明“陷阱”的存在,他煞费一番苦心广征博引,比如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事例,而多数以战争结局;比如特别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典型性,说这次战争的根源就是新崛起的大国德国挑战了当时的第一强国英国,从而引发了世界灾难,就像雅典挑战了斯巴达,斯巴达便发动战争,导致整个希腊世界受到重创。吊诡的是,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本人从未提出过任何类似的陷阱学说。翻开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通篇并没有相关的说法,很明显这是强加给修昔底德的。2015年,中国领导人访美时在欢迎晚宴上就曾表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再说“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左右)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甚至社会动荡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首次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例如,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智利。从表面上看,“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基于对世界各国现代化历程的分析考察而得出的一个经验性描述,实质则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结论,是个地地道道的伪命题。这是一群“Chicago Boys”在毁灭了南美经济发展后,为掩盖他们“顶层设计”的失败而制造的一块经济学遮羞布。为什么拉美等诸多国家在进入工业化后会经济减速呢?其实,答案是简单而明确的,那就是他们的政府在经济增长的关健时期开始建立有利于投机的经济政策,比如次第制造楼市和股市的疯狂,进而导致工业资本快速流失,制造业滑坡甚至崩溃,资产泡沫崩溃后资本集体出逃,然后经济陷入衰退。那么,究竟哪些国家会迈进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以及主流经济学家也是区别对待的。比如,他们并没有把欧美日曾经出现的经济与收入停滞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也没有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比如“亚洲四小龙”)曾经出现经济增长停滞与收入徘徊不前称为“中等收入陷阱”。其实,明眼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如果真有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那么也应该也存在所谓“低等收入陷阱”与“高等收入陷阱”。前者如诸多中亚、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长年不发展或发展十分缓慢。后者如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20多年来,国民年均收入基本没有增加。那么,既然中、高、低都存在所谓“收入陷阱”,为什么单独将“中等收入陷阱”拿出来热炒呢?既然有“中等收入陷阱”,如何做才能避免落入?其实,世界银行开出的药方,恰恰却是令诸多拉美国家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毒药。质疑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有助于廓清对中国发展前途的认识。因为每过一定时间,某些机构与人士都要拿出来炒作,既显得忧国忧民、高人一等,又掌控话语权、左右政策走向。

        最后说说“金德尔伯格陷阱”。这也是后人整理加工出来的,金德尔伯格本人并未提出过以他名字命名的所谓陷阱。金德尔伯格是美国著名世界经济史学家、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的霸权稳定理论奠基者之一,他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灾难起源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最大强权,但又未能像英国一样承担起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责任,结果导致了全球经济体系陷入衰退、种族灭绝和世界大战。2017年1月,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在欧洲新闻网发表的文章里提出“金德尔伯格陷阱理论”,认为中国崛起以后的动向可能不是“示强”,而是“示弱”,即不愿承担目前美国无力负责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使世界陷入领导力空缺、危机四起的险境。然而,值得质疑的是,从历史上看,英国在成为全球最大强权之后,并未提供或基本上没有提供过什么像样的公共产品,所以这个理论的提出是站不住脚的。美国自上世纪中叶开始,倒是扮演了全球领导者的角色,并为之做了大量付出,也提供了一些全球性公共产品。但这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美国从中获益匪浅。自从特朗普当选总统以后,美国采取了“America First”以及收缩的对外政策,包括退出TPP、退出巴黎气候协议以及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这导致世界格局的版块发生了不小的变动。应当说,美国的这些举动,与它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与此同时,中国不断加大在国际组织的话语权,比如增加了联合国会费的分摊比例,提高了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建立亚投行等等,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采取的举动。其实,大国的兴衰交替和国家实力的此消彼长是很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世界的一些角落在某一时期出现权力真空或成为其他国家注意力的盲区,也无可厚非,根本不用上升到所谓陷阱的高度,因为它不是必然规律。美国的退缩也许是不成熟的领导人在某一阶段的“甩包袱”之举,说不定过不了多久,他们还会把这个“包袱”继续背上。仅仅用只发生过一次的现象,就能总结出所谓规律,制造出所谓“陷阱”,也是让人醉了。其实,真正稳定的世界格局,可能不是一强独大,也是不两强争霸,而是多极共同治理。提出所谓“金德尔伯格陷阱”,一个很可能的动机,是配合美国的国家战略,让中国在全球公共治理中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承担更多的义务、拿出更多的经费,以及将世界失序的责任归咎于崛起的发展中国家。

        其他陷阱还有很多,比如“塔西佗陷阱”等等,国内主流媒体也批驳过,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看来,中国的崛起之路果真是“陷阱”密布、危机四伏。示强不行,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示弱也不行,会陷入“金德尔伯格陷阱”;不按有关国际组织给出的发展路径更不行,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些陷阱,简直就是为中国量身定做的。一些好心人,为了中国的发展,简直是操碎了心。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居安思危的态度是必须的,我国古代就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箴言。但对于众说纷纭的各类“陷阱”,还是请大家擦亮眼睛罢,既不要放过真正的陷阱,也不要矫枉过正,更不能无中生有。否则,既误导视听,又贻害无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