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沪江cctalk有个_约会2018春晖学院第八期

启发式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2018-07-19  本文已影响32人  a165b9721060
启发式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今天运气不错,儿子没有闹安静地睡觉了,我可以听课学习了。在听孙老师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堂课,想起自己本科的时候写过的一篇文章,就想着分享出来。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指导思想又是一个教学原则,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这个知识经济发展快速的时代,培养学生的能力十分重要,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启发式教学符合语文新课标“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凝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目标。那么启发式教学与思维能力有什么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大教学理论原则及指导思想。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化载体,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人文内涵,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以及思维能力的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这个概念,不论中国还是外国,一般情况下都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思维是泛指一切精神现象,与意识等同,从笛卡尔起到现今我国的哲学教材,都是这样用的,尤其是,恩格斯所提出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影响较为深远。狭义的思维则仅仅是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处理问题,作出决策的思维活动。恩格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二)、思维能力的概念

  能力,拼音:nengli

启发式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关系

(一)、启发式教学

1、孔子的启发教学思想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启发诱导办法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是由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八佾》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学生对学习诗有疑难请教孔子,孔子就其答疑本意作了说明,学生得到启发进一步考虑此诗能借喻礼与仁的关系,对问题的思考更有了深度。孔子能循序渐进,巧妙地诱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不仅使学生学习到广博的知识,更能使学生培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苏格拉底的启发教学思想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苏格拉底这种从不给学生现成答案,而是用反问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思考,这种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分析和思考问题,使学生的认识从对立面转化,体现了认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苏格拉底和学生的对话由简单向复杂,对学生的思维运用了步步紧逼的方式、虽然对于问题的矛盾学生没有认识到,但在苏格拉底的逼问下,学生一再反思自己的答案,通过这样的逼问,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这样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错误,否定先前答案进行全方位思考,这样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规律。这种教学能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诱导启发学生,层层深入,使学生导出正确的答案。

(二)、启发式教学与思维的关系

“思维开始于某种模棱两可的交叉路口的状态,在这种不确定的状态中,试图寻找某个立足点地审视补充的事实,以便寻找某些证据,从而判定这些事实彼此之间的关系。”杜威倡导的思维是反省思维,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证明来使某事物达到可信程度。杜威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他认为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提供合适的情境,思维起于不确定的,有问题的情境,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提供合适的情境,杜威认为学生本身学习的课程恰恰能提供这种情境的条件,在情境中产生自己的问题。“思维需要细心而周到的教育的指导,才能充分实现其机能。”杜威欲用思维方法来培养人的智慧,他讲"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是多年来存在的老问题,然而还需要不断地重新提出来。知识仅仅是已经获得并储存起来的学问,而智慧则是运用学问去指导改善生活的各种能力"。思维的价值是不会自动地成为现实的,思维也是需要进行指导的。教师应诱发和促使儿童的对话,促使儿童的自立性思维,达到推进儿童探究性思维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过程,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上,达到为思维而教的教学。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激起学生探究问题使他们对答案提出质疑与自己的回答,从而实现培养思维能量的目标。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考而接收新知,而学生的思考必须与教师的目标合到一块,这便需要教师需要借助提问进行引导,但是提问不能乱问,也要有科学的安排,要求教师善于分解问题,有步骤地把问题提出来,使学生的思考形成合理的思路。因此,启发式教学教师不仅要提问,还要善问,注意提问的角度,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多方式的提问,面向全体的学生,带动全体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性,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启发式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是遇到了问题时才引发出来的,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基础,因此,问题的设计,能技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状态,引导学生发散创造思维的形成。提出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心理。提问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问题太深,学生失去兴趣,出现死水一潭的局面,问题太浅则不能使学生充分调动思维能力。问题只有稍稍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才会使学生感动答案的若隐若现,进而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的能力。启发式教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应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强调学生的主体并不是意味着排斥教师主导作用,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动作用要求教师应该从诱导启发上下功夫,教师的引导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启发式教学的问题起到启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启发式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主动探究学习的良好氛围,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上的不同看法,能使学生用自己的一种答案学习到别人不同的答案,每个人都拿自己的一种观点和别人交换便得到不同的观点。启发教学还能使教师与学生更好的沟通提供环境,为增进师生感情提供了平台。

启发式教学包含三个基本要点:一、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去思考问题,并力求明确表达。二、教师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三、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从具体事案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原则,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最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它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更加积极的学习环境,启发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主动,而且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就应该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学记>中"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谓"喻"就是诱导启发。是说教学要注重启发,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督促鼓励学生,不是勉强压抑学生,教师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提供现成答案。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频繁发问,只顾赶进度,忽略学生的兴趣及接受能力,学生就会认为学习是苦差,教师应该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任何学科都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而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理解表达能力,重要的是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思维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文课程总目标强调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化载体,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人文内涵,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在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精设问题情境,培养敏捷性思维品质

思维的敏捷性,首先就是使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快,在转瞬之间能够把应该想到的内容思考完毕,其次就是思考问题要做到合情合理,这两个方面是并存的。思考问题速度很快,但不合情理,这样的“快”,其实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因为它没有实际意义;思考问题合乎情理,但缓慢异常,显然,这是思维质量不高的表现。所以,这两个方面全都做到,才可称之为思维敏捷。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主要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通过问题设计来渲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应该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问题的设置应具有启发性原则,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真地听、主动地学、积极地思考,同时教师应采取启发性更强的提问方式,而不是问学生对与不对,是与不是。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下问题引导学生:1.

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设置的问题做出反映,对文章的初步感知得到童话故事的大概内容,对文章脉络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不仅能引导学生正确快速思维还能使学生思考过程得到合情合理的发展,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敏捷性思维品质的目的。

(二)、亲自动手,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

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习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探究性思维要求教师通过设置适当的活动和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探究学习从问题或任务出发,探究学习必须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此外,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更重要的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性思维品质。

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由于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有关自然知识的说明文,有些难度。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近几天的云,并作出记录,让学生进行天气预报,看谁的更准确。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亲自的观察和记录对云的变化和天气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认识。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认识对文章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姿态万千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从而也容易理解较难的自然科学知识,从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

(三)、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精神,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成熟的独创性思维通常反映出思维的深度,达到创造性思维的最高层面。这种思维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能够打破常规,充分激活思维灵感,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新成果。在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和“标准答案”的模式下,我们一般习惯于求同思维,因此造成学生思想僵化,以致我们的学生一个个都像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缺乏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积极的发展。

例如,学习《愚公移山》的时候,一位教师提问“愚公除了挖平山,还可以有什么方法?”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搬家,坐飞机,挖地道,绕山走。”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这时,这位老师点评学生的答案都是正确的,鼓励学生继续的展开丰富想象,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再如,一位老师在提问“春天到了,花怎么样了?”时,学生回答“花笑了”、“花醒了”。而这位老师直接说:“答案是花开了。”学生们便不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课堂一片死寂的样子。显而易见,我们会认为第一位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观点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二位老师却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独创性思维,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尊严。有时候学生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教师多多鼓励学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学科是开放性学科,语文问题的答案更是多样的,而不是唯一的固定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学生的积极性思维独特的发现孕育这创造性,教师多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而不是局限于唯一“标准答案”的模式之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新颖的答案,从而促进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发展。

(四)、步步深入,培养学生的深刻性思维品质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文章,应该采取步步深入,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并达到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的目的。

例,在《孔乙己》一文中,小说主要写孔乙己好喝懒做,可笑又可悲的人物形象,揭示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想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的一种愿望。文章的主题极为深刻,大部分学生是达不到理解这个主题的程度,所以可以进行步步深入的方式,通过一些与主题关系密切的描写来引导学生理解:“孔乙己到酒馆喝酒只是为了喝酒吗?”学生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孔乙己是为了麻醉内心深处的痛苦才喝酒,他在小孩子面前才能显示自己的尊严。“文章是悲剧全文没有一个‘悲字’,贯穿全文的是笑声,如何理解这些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才能理解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再如,在《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下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教师便可从浅处出发,“路只是地上的路吗?”学生由实际的路想到人生的路和社会的路。“路和希望的联系。”学生能够从本来没有希望,当为了它奋斗的时候,就会有了希望。这样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对于比较深刻抽象的问题,将深刻的问题浅化,一步步挖掘文章的深层意义。这样问题容易解决,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深刻性思维品质。

(五)、抓住矛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分析和评判的深度,有的人善于发现事物的不足之处,而有的人却没有这种怀疑精神。

例,在《孔乙己》一文的结尾,写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是作者的猜测,孔乙己当时已经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没有看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无法生存下去,用“的确”表示作者的猜测结果。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孔乙己是否还有其他的出路。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死了,因为他伤势严重,行动不便,并且无法医治。有的学生认为有好心人同情他,帮他治病,虽然没有治好,落个残废,但是也没有死。还有学生认为孔乙己痛改前非,不是以前的好喝懒做,而是变得勤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的讨论使学生批判作者认为孔乙己死亡的看法。教师还可以问学生“孔乙己穿着长衫为什么站着喝酒?他穷为什么还穿着长衫?”这样抓住问题的矛盾,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质疑作者的说法是否矛盾,这样能够挖掘出文章更深刻的含义,并且通过讨论使学生敢于怀疑而不是一味的认为作者就是权威,作者的看法都是正确的。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形成质疑的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品质的培养是重要的途径。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综合性人文性的特点,就决定了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优越性。启发式教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应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进行积极思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