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在电动车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用户需求是碗迷魂汤
90年代初,刚刚从第四段失败的婚姻中恢复过来的老孙在其家乡小黄鸭镇,创办了大黄鸭牌自行车厂,受到了镇长赵黄鸭的支持。老孙厂里生产的自行车,因车座坐着舒服、脚蹬踩着轻松、轮胎耐磨耐用、车身个性时尚...极受市场欢迎。
作为80年代的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有想法的老孙十分重视市场的反馈和消费者的声音。他认为,消费者的每一条建议都可能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车铃的声音太大了,隔壁村耳聋了20多年的李黄鸭大妈都跑到我们村,非要举报我制造的噪音大!”、“刹车太紧了,松紧度能不能让我们自己调节?”...老孙每遇到这样的建议,都会记在本子上,回去和工程师们沟通,并将好的建议用在自行车设计的改进上。受益于此,老孙厂里的自行车供不应求。
▲图片来自于网络但没想到的是,一直兢兢业业做生产、卖产品的大黄鸭自行车厂,开办不到五年,就面临倒闭的局面。原因是:消费者抛弃了自行车,见风使舵,纷纷开始购买速度更快的电动车。
“你们(用户)要耐用的车胎,我给了;你们要(用户)坐着更舒服的车座,我也给了...我满足了你们(用户)的一切需求,到头来你们(用户)却抛弃了我!”老孙郁闷不已。
后来老孙明白了:用户需求其实是一碗迷魂汤,企业喝了这碗汤,终究会被迷倒。
哈佛商学院的教授 Christensen 在其作品《创新者的窘境》中,曾提到和大黄鸭自行车厂一样的企业。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听从用户的建议,并积极于投资于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研发当中。矛盾的是,这些企业之所以陷入困境、遭遇失败,也是同样的原因:他们太专注于满足用户需求,忽视了市场的变化。
▲《创新者的窘境》的作者:Christensen教授
当每个消费者都梦想着拥有一辆不错的大黄鸭自行车时,市场却为其提供了比自行车更好的电动车;当每个消费者都梦想着拥有一台音质不错的MP3时,市场却为其提供了和MP3音质相当,且拥有更多功能的智能手机。过去,马是刚需,是人们出行的必备,今天却被自行车、公交、轿车等交通工具所取代;过去,煤油灯、蜡烛是刚需,是人们照明的必备,今天却被电灯所取代。如此,用户需求是变化着的,并一直在进化,一直在被有创造性的商家拔高着。
于是,我们明白了: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市场和用户,还要关注行业与商家。要知道,某些需求可是商家硬生生塞给市场(用户)的,而市场(用户)不仅接纳,还以拥有它为荣。比如网络、VR、苹果手机等,在出现之前,除了那一部分创造这些东西的人之外,没有人会想过世界上会出现这些东西,更不会想着去拥有它们,但是等到这些东西一出现,大家却趋之若鹜地去追逐它们。其实,世界上大部分商品皆如此,永远走在市场(用户)前面。
美国著名营销学家,《营销管理》一书的作者Philip Kotler曾指出:在企业的营销能力中,创造式营销为最高层次,即通过创造消费者未曾要求甚至未曾想象的产品来创造市场。将这种营销理念放置于产品与市场的关系当中,不可否认,“驱动市场型”的产品比起“市场驱动型”的产品,才更加是悠悠商业文明中最珍贵的财富。
大黄鸭厂暂时性地赢了消费者,却永远地败给行业,其症结就在于过于“睁一只眼”给市场,“闭一只眼”给行业。在今天冒出10个竞品,明天出现20个对手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永远不能做的就是仅仅盯着用户不放,只会“想用户之所想”。总之,用户需求永远不是决定因素,需求超越行业、具有商业价值才是产品成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