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强附会
2024-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尹成果
当今社会,爱动脑,爱琢磨的人至少分为三类。一类是爱琢磨人,一类是爱琢磨事儿,还有的人爱琢磨字儿。即便是一个字儿,他们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而且还不无道理。
比如这个办事的“办”,这个字的结构是“力”字在中间,左右都有“点”。组合到一起就是办事的“办”。他们说,老祖宗在造字的时候就暗示后人:在人世间办事,光用“力”不行,左右都得打点儿, 否则,这事就办不成。
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如此。求人办事,还真得有“点”表示。或笑脸相迎,或点支香烟,或送瓶好酒,即便是山穷水尽,你也得有点见面礼呀!现在求人办事,更得真金白银。用某些人的话说,就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出多少钱,办多少事。甚至有人说这叫等价交换……
现实虽然如此,但当年我们的祖先在造这个“办”字的时候,当时的社会不一定是现在这样的环境,造字的初衷,也不一定就是现在人们所理解的这个意思。因为现在的这个“办”字是个简化字,老祖宗造字的时候,“办”不是现在的模样。繁体的“辨”字儿, 写起来很麻烦,汉字简化的时候,“辨”就变成了现在的“办”。因此,所谓的老祖宗的暗示,纯粹是牵强附会。
说到牵强附会,我又想起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关于雍正皇帝继承大位的传说。说雍正皇帝为了窃取高位,把康熙皇帝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篡改成了“传位于四子”。“十”字改“于”很容易。上添一横,下面一钩便大功告成。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4个儿子,这样一改,雍正皇帝便名正言顺的坐上了龙椅。
这样的传说,虽然不无道理,可历史的真实是,“于”字是简化字,康熙那个年代“於”字还没有简化成“于”。而且皇帝的遗诏,一直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就算那时可以把“十”字改成“於”字,可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将满文改成汉字。因此,关于雍正篡权的传说,不光牵强附会,而且纯属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