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想法成长励志

不完美成就完美

2019-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愚人_d6c7

1975年1月27日,年仅17岁的德国女孩薇拉·布兰德斯,作为德国最年轻的音乐会策划人,为美国钢琴家基思·贾勒特策划了一场深夜即兴爵士音乐会。基思将在德国科隆大剧院为1400名观众即兴演奏--没有乐谱,事前也不做任何排练。短短几个小时,门票被抢购一空。

当天下午,薇拉将基思和他的制作人曼弗雷德·艾彻带到钢琴前,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她倒吸一口凉气。

“基思弹了钢琴,艾彻也弹了几个音。”薇拉回忆,他们没说什么,而是绕着钢琴走了几圈,又试试了琴键。一阵沉默后,艾彻走过来对薇拉说:“如果你不能弄来一架新的钢琴,基思今晚就弹不成了。”

薇拉大吃一惊。她知道基思之前指定过一架钢琴,大剧院也同意提供。可是没想到的是,剧场没把这场音乐会当回事儿,随便搬了一架钢琴。用薇拉的话说,“它小得可怜,而且音调不准,中间几个黑色琴键也是坏的,踏板很卡。这架钢琴根本没法儿弹”。

当时,剧院工作人员都已下班回家。薇拉绞尽脑汁想临时找一架钢琴来,但是天不作美,外边下起来瓢泼大雨。薇拉只好让调音师修复这架已经在舞台上的小钢琴,然而一切都是白费功夫:它的低音沉闷无比,高音又太过刺耳,加之钢琴太小,发出的音量不大,在科隆剧院这样大的空间里,观众恐怕很难听到。

基思当然不想被这架钢琴砸了招牌,他走了。

面对1400位随时可能暴跳如雷的观众,薇拉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变成了最黑暗的一天。她对爵士乐的热爱和年纪轻轻就显露出的创意天赋,仿佛成了失败的嘲讽。

绝望的薇拉追上基思,隔着汽车玻璃求他不要走。

年轻的钢琴家看着窗外那个全身被雨淋透的女孩,心中升起了同情:“记住,我是为了你才留下来的。”

基思返回剧场,面对满场观众,用那台无法演奏的钢琴开始演奏。

他按下琴键的一刻,奇迹发生了。

那个夜晚的奏鸣曲始于一连串简单的小调,接下来是一波时而明快、时而舒缓的节奏转换,冲突的感觉很快把弹奏变得复杂起来,却又不失流畅。音乐散发着一种奇妙的美感,成就了一段传奇:这场科隆音乐会的钢琴独奏专辑取得了350万张的销量,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同类专辑的销量能与之匹敌。

基思之所以创造出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恰恰是因为那架不完美的钢琴。这个不合格产品让基思避开了尖细的高音区,转而弹奏中音区。从他的左手边流淌出一连串重复的低音即兴片段,轰鸣的共振恰好掩盖了乐器的共鸣不足。这使得音乐产生了一种催眠般的效果,令现场观众如痴如醉。但基思知道,这还不够--钢琴的音量不够,如果不做点儿什么,声音就传不远,就会变得像那种从扩音器里传出来的背景音,后排观众压根儿听不见。

为了“击”起这架钢琴的活力,基思可以说是拼尽了力气:他时而起身,时而坐下,甚至扭动身躯,想方设法让力道施得恰到好处,让这架几乎哑掉的钢琴发出独特的声音。他怪异的姿势让观众感受到无比的激情,演奏的曲子也是兴之所至,让人耳目一新。

面对不完美,我们的本能都是排斥它、拒绝它。恰恰是因为不完美成就了基思,也成就了薇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不完美要勇敢的面对,也许奇迹就会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