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一颗“禅心”做老师

人生苦长,所以人生是一场修行;教育苦长,所以教育也需要修行。修行是为了化解苦长,修行是为了坚守信仰。但如果没有一份“禅心”,所谓信仰,也不过是一场渴望有求必应的短时交易:上课是为了一份成绩,比赛是为了一纸证书,考试是为了一次排名。
功利的信仰带来功利的修行:“老师们,我们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人人要成为名师,我们要勤奋学习,要修行啊!”“孩子们,你们一定要考入年级前列,考入重点高中,考进重点大学啊,你们要刻苦努力,要修行啊!”此类修行,我们看不到教育的喜悦祥和,只看到教育路上师生疲惫的身影。我们看不到教育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灵与行为,只看到生产了多少名师和优生。
教育渴望一颗“禅心”,渴望一场真实的修行,将信仰落实于生活。所谓“教育的禅心”就是去除功利,顺其自然,尊重人,敬仰生命。教育的禅心不是宗教,而是把“以人为本”落于实处,把“人”做为我们的终极信仰。

教育禅心是一颗“慈心”
希望众生快乐就是慈心,做一名老师希望所有学生和同事都快乐,这便是慈心。培养慈心就是培养爱的能力,学习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学生与同事。
读书时,我体质差,身体弱,体育项目从来不达标,每到体育考试,我都特别恐惧。我同学小毛,家里贫穷,住校生通常都是每餐在食堂打菜,小毛则是家里带一瓶霉豆子炒辣椒到学校,吃一个星期。一到吃饭,他就恐惧,躲到偏僻处吃饭。我们需要有人关爱,但很少。大家都看重规则,看重成绩,看重水面以上的冰山,忽视水面以下还有很多人需要关爱,需要“懂得”。所有学生都需要不同的关爱。
但“所有学生”只是一个很大的词,没有具体所指。我们想爱所有的学生,结果会谁都爱不了。所以我们先从“爱自己”发愿,然后逐步扩大“爱的对象”,甚至扩大到爱我不喜欢的人,即使做不到爱不喜欢的人,也不要紧,只要不自欺,不敷衍。
“爱自己”不是放纵自己,而是以温和的方式了解自己,去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善良、孤单、傲慢、无知等,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什么样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痛苦。我们虔诚地去观察自己,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地伤害自己和他人。我们,暴吃暴饮,伤害了身体。我们社交应酬,奉承别人,麻木了自己。我们发泄情绪,严惩学生,气了自己也苦了学生。我们放纵欲望,迎合身体,伤了良心,伤了家庭。 我们应学会谨慎取舍身体和心灵的行为。
好好爱自己,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魂灵、爱自己的家庭。懂得爱,才能建立一个温柔慈祥的爱的能量场,然后把爱扩大到你亲近的人,你喜欢的人。再扩大到更广的人。
如果你还不能爱,请放下你的执念,打开你的心扉。如果你执着地要求别人完全理解你、欣赏你、接纳你,你就感觉失落、痛苦。要相信: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令我们的人生有意义,或者直接给我们温暖,或者为我们陪练人生,历练人生。仅为这一点,请对所有人心怀感激。让我们发自内心的许愿:“愿所有人都快乐!”

教育禅心是一颗“悲心”
愿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这就是悲心。
悲悯自己,悲悯他人,让我们练就更多温柔和坚强。我们痛恨学生成绩差、学不好,我们痛恨职称评聘不公平。其实学生学不好,他自己何尝不悲、他父母何尝不悲,他现在何尝不悲,他未来也可能会悲。职称评聘不公平,悲得又何尝是我一人,普天之下哪个老师不悲。制定和执行这一制度的人又何尝不悲,全国千千万万的老师,没有考量的制度,会是怎样的局面?取消职称评聘制度,又拿什么来衡量老师?他们为何要把制度变来变去,为的是要有一个尺度来考量教育。他们拿不出完美的制度,又总是要拿出一个合理的制度,又怎能不悲催。
分数的排名是悲苦的,学生上次考了100分,这次考了95分,学生是痛苦的,痛苦他退步了。老师授课班级一分两率分值很高,但低于其他老师,他是悲苦的,悲苦考核系数低了,悲苦下次又要与职称擦肩而过。学生、乐于做事,但成绩太差,老师是悲苦的,学生也是悲苦的。因为试卷上没有考核“乖巧懂事”的试题。考试之下,众生皆苦。不考试呢?其实众生也苦。上世纪文革十年,没有考试。一人凭关系,被推荐上大学,其他几百人都苦,苦于不公平,苦于苍天无眼。
我们只有以悲悯的心,去观察学生,去观察教育现象。我们才能远离嗔恨,远离偏见。我们能看到黑暗,也能看到善良与温暖。我们能看到学生的可恶,也能看到学生的可爱。悲悯众生,我们看到50分进步到60分的喜悦,我们看到迟了几年,但也评上了职称的喜悦。悲悯众生,我们看到成绩不好的学生乖巧懂事令人喜爱。我们看到工资低的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和睦。
用悲悯之心去体察别人,不是以高傲之心蔑视他人,也不是以谦卑之心迁就别人。悲悯的基础是平等的,我们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可怜他人,我们也不以低人一等的姿态被人悲悯。悲心是以平等的心态去沟通、去分享、去分担。众生皆苦,人生实苦,我们分享苦难,我们分担苦难。
用慈悲心的训练让我们找到教育的苦因,寻求教育的乐境。让学生远离苦难,快乐学习。让老师远离苦难,开心工作。

教育禅心是一颗“喜心”
以平和喜乐去感恩每一次遇见,接纳每一份工作,我们以优雅的姿态迎接工作,我们以专注的心态静心做事。喜乐对自己是感恩,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喜乐对他人是“随喜”,对他人的成就,心生欢喜,不嫉妒、不讨厌。
我小时候体育特差,但我感恩上苍赐我身体健康,至今从未生过大病,住过医院。我感恩上苍赐我一生平安,未经风浪。我感恩学校赐我管理岗位,让我增长管理才能,让我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体验人间冷暖,世道公心。我感恩学校免除我管理岗位,让我静心陶醉技术,让我拥抱世间真情。
我们感恩每一个学生,遇见每一个学生都是千年修来的缘,学生跟我们不是受训的,是开心成长的。我们每一篇文章都幸福的打开:我们有“采菊东篱下”的悠闲,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我们在《秋天的怀念》体会作者母亲临终前没有说完的话,我们在《冬天的济南》体验那一池温暖的泉水。我们阅读,我们表达。我们感恩社会,我们敬畏生命,敬仰自然。
我们随喜他人。隔壁班的成绩年级第一,我为他高兴,领桌老师的成绩比我好,我为她开心。我们因她种善因而喜,因她结善果而喜。

教育禅心是一颗“舍心”
“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舍陈旧教育理念,方能与时俱进,从事现代教育。今天我们仍在仇恨手机、网络认为是手机、网络腐蚀了孩子的成长。却不知手机、网络、智能设备与孩子的关系注定越来越紧密,这是孩子的宿命,也是我们教育者的使命。其实早在北宋中期,活版印刷开始大行其道,经典书籍大量上市,年轻人们很容易买到各种书。这让大文豪苏东坡忧心忡忡,感慨到:“现在的年轻人都被印刷书毁了,买本翻翻就夸夸其谈。哪像我们年轻的时候,借到一本好书,便彻夜抄下来,每日诵读,这才能领会其中奥妙啊。”这话与我们担忧手机、网络何等的相似啊。
很多乡下学校,依然还在朝六晚十,每天上十几节课。老师学生睡眠只有五六个小时。除了吃饭就在上课写作业。学校如此不舍旧思想、旧方法。怎能与外界的先进教育接轨。亲爱的校长,您除了增加师生牢笼的时间,增加学生的分数,还做了什么?
舍多余的物质享受,方能不受物质所累,不受虚名所累,静享生活乐趣,静享精神情趣。几十年前,社会物质匮乏,我们习惯占有,因为占有才有安全感。占有房、占有车、占有必要有生活用品,才有满足感、幸福感。然而今天我们早已占有过剩,有房有车,满柜衣服,满柜食品。我们依然不断占有,不知享有,苦恼因此而生。忙碌成了生活有常态,忙于择食,却不知吃相已经难看,还丢了灵魂。
舍是慈悲心的起点和基础,唯有“舍”,才能容纳异己,唯有“舍”,才能心包太虚。
愿我们放下我执,舍弃物欲、烦恼、妄想,保持平和心境,静能生慧,用智慧开启一场直击心灵,不带功利的教育。
愿我们拥有一颗禅心,用慈悲喜舍四心,寻回教育的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