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起跑线,在父母的言语间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每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都会在心里默默牢记,生怕孩子起跑慢半拍。
但是,起跑线,到底在哪里?
这是每一个家长都要搞清楚的首要问题。毕竟,搞不清楚起跑线在哪里,就不知道何时起跑,就不知道正确的起跑姿势,何谈起跑呢?
有的家长说:起跑线,不就是从孩子会说话开始。
有的家长说:起跑线,是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的。
其实,起跑线,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了。
孩子作为一个自然人,来到地球上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起跑了。孩子的起跑线,就是父母的天花板。
父母的天花板在哪里?就在日常的生活言语间。
出生的婴儿,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但是,他们的大脑在快速发育。
此时的大脑,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在快速的运转,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尤其是父母的言语影响。
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
老话说:三岁看老。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脑,是人类唯一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 ,尤其是在三岁之前。三岁之前, 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
三年之中,使可塑性极强的大脑建立神经链接的条件是什么呢?
无它,是父母的语言,生活的言谈。
婴儿时期的孩子,正是大脑快速发育的时期,通过听觉和视觉,接收到大量的外界刺激,来塑造孩子的大脑认知。
谁能主导孩子的大脑认知呢?
父母!
父母决定孩子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孩子听到的什么、看到的什么,基本就是父母的日常生活。父母的言谈举止,就是孩子的大脑塑造器。
而孩子的起跑线,也就是父母的言谈,造就了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的反应敏捷,似乎特别聪明;有的即使很努力,成绩也没有多少提高。
起跑线的不同,其实是因为语言中的词汇量在作怪。
有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词汇数是600多个;
有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词汇数是1200多个;
有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词汇数是2000多个;
词汇量的不同,造就了孩子起跑的状态不同,从而对孩子的未来产生至深的影响。
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顺利起跑呢?
让孩子尽可能的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熏陶。
是不是特别简单?
是的,但是,做起来,有难度。这是一个需要长久坚持,至少三年的习惯。
为孩子营造一个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成长环境,《父母的语言》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实践法则:“3T”原则法。
1、共情关注(Tune in)
“共情关注”是让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适当的时机,再跟孩子谈论他关注的东西,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一个长期接受父母“共情关注”的孩子,他的关注力会更持久,从谈话一直到日后的学习,都会变得更容易。
2、充分沟通(Talk more)
作为父母,要跟孩子多互动、多交流,有意识的大量使用描述性词语,尽可能的扩大词语的范围,让孩子掌握更多的词语,并自然而然的学会使用。
3、轮流谈话(Take turns)
作为父母,轮流耐心的与孩子交谈,不仅有利于亲自交流,培养孩子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意义,几乎比任何昂贵的早教班都更加深远。
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的3原则,为孩子赢在起跑线助力,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好的政策要落地,好的方法要实践。
孩子的起跑线,就在父母的言语间,用“语言”帮孩子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需要父母多一点细心、耐心和恒心。
作为家长,也要不断的成长,为孩子的丰富语言环境提供知识的准备,毕竟,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教孩子半桶水,你要有一桶水。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
孩子是父母的期望,父母是孩子的导航。
在孩子路的起点,一定要引导好孩子,让起跑线自然而然,有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