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雪读书笔记想法心理

听书|《一个世纪的人生课》学会诗意的生活

2024-10-25  本文已影响0人  千江雪_2932

《一个世纪的人生课》是法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在103岁的时候写的人生智慧书。这本书思想深刻,文字简练,帮助读者窥见事物的复杂性,接纳世界的多样性。

书里的金句很多,每一句都值得细细思考琢磨。

 听樊登老师讲《一个世纪的人生课》,更是生动和深入浅出,感觉看见了生命的波澜壮阔。

只要活的够久,我们就会遇见人生不同的风景,只要一直看下去,很多美好都会在你的生命出现。

01

听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悟就是要:学会生活。

学会生活,没有秘诀可循,但有榜样可参;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统一的路径,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诗意的生活,生活里充满了数不清的诗意小确幸。

生活?为了生存而活着,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作者追求的是诗意的画面,诗意的境界是面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情感状态。诗意的生活带来幸福感,而幸福本身就蕴含着诗意。

关于坦然面对,学会生活。

莫兰说:只为生存而活着不能算生活。一个人如果每天想的都是赚钱、吃饭、再赚钱、攒钱,这只能算为生存而活着,不能算生活。

大家可能会说我是因为没钱才这样做,但是这跟有钱没钱没关系,很多有钱人也是这样做,很多有钱人也是只为了生存而活着。

生活就是享受人生赋予的一切可能,人生给我们很多可能性,我们应该去享受它。

我不能够只为我自己活着,我需要“你”,我更需要“我们”,我需要有一个团体。

作者已经103岁了,他在回顾自己一生当中的高光时刻的时候,发现所有的高光时刻都是他在社交和爱情方面达到最佳状态的时候,有朋友,有爱情。

第一段高光时刻是1945年到1947年的时候,他们有一个圣本笃街的小圈子,大概有三五个核心的知识分子,男男女女都有,他们每天在一起聊天、喝酒、写作、谈文学,然后发表作品,努力为这个社会做一些事、发出一些声音。这一段时间非常美好,但是后来随着他们各自组建了家庭、怀孕、生孩子,大家渐行渐远,但这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单身汉们的交流时期。

第二次高光时刻是1969年到1997年的时候,在美国拉霍亚(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海角),那里聚集着很多的研究院、知识分子,所以他在拉霍亚有一个小圈子。

这两段回忆都是他人生当中非常美好的时刻。但是他说:“美好的时光只是暂时的。这些美好的回忆,不仅令我怀念,而且在喜悦中更是带着一丝甜蜜和感伤。”

那么人生究竟应该怎么度过呢?

他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境界,他说人生最珍贵的是那些诗意的画面。

为什么是诗意,而不是幸福?这两个词互为因果。诗意的境界带来幸福感,而幸福本身就蕴含着诗意。在我看来,诗意的境界是所有幸福的基础,是所有幸福的核心,无论短暂还是持久,无一例外。

我所说的诗意的境界,指的是我们面对美好事物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情感状态。这种情感状态不只局限于艺术范畴,更存在于世间万物和我们的生活经历中,体现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诗意的情感打开了我们的心灵,开拓了我们的心胸,令我们心生喜悦。这是人生中令人入迷的第二种境界。

就像今天讲这么一本文艺的书,如果你能够在内心当中涌动出一股诗意,你就能够体会到诗意的境界。但假如你没有,这个场景就不会有诗意的境界。所以这跟你自己有很大的关系。莫兰举了一些例子,很美好。他说:

可以是温情脉脉的相视一笑,凝视脸庞或欣赏风景时的云淡风轻;可以是喜笑颜开,感到幸福时的心满意足;也可以是聚会派对、领圣体、跳舞、奏乐时的欣喜若狂;更是两情相悦时的浓情蜜意、意乱情迷、心跳加速。

诗意的情感在极度兴奋中就能达到狂喜,我们在出神陶醉时,或在庄严的宗教仪式上,都会进入一种迷失自我的状态。

诗意来自生活,我们称之为“生活的乐趣”。这种东西一旦出现,诗意就会破壳而出。它能使婴儿开怀,让狗儿撒欢,让猫儿伸起了懒腰,让小动物们撕咬打架,以及我们在童年、少年甚至成年后乐此不疲的所有把戏:为快乐而战,是何等快乐!

有些诗意体验存在于大自然的壮丽美景中,所以当你登上山顶以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你能够感受到自然带来的诗意。有时候从诗歌、电影、小说当中也能够获得诗意。

有一次我在卢浮宫,面对着德加(Degas)的《小舞女》,被一种近乎狂喜的感觉击中。

大家如果有机会去博物馆看画,千万不要走马观花、只拍照。很多人到一个地方就只喜欢自拍,都不欣赏画,自拍一张照片就走了。这种做法叫作留下了记录,但留不下记忆。

实际上,会看画的人会在一张画前面站很长时间。一个教美学的教授讲,他每次去卢浮宫,一天就看一幅画,站在那幅画前面一直看,看一天。第二天他重新买门票进来,再看另外一幅画,看一天。

十三四岁时,我在巴黎夏沃音乐厅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当时就如痴如醉。……是的,幸福是可能的。即使它们数量有限、稀罕珍贵,但正是它们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本质。……我爱过的每一个女人,无论最终有没有和我结婚,都曾带给我她的诗意,爱情的诗意始终润泽着我的人生。

还有一种诗意来自生活的小确幸,就是生活中小小的确定的幸福。

在冬日的阳光下或春季的好雨下散步,这种诗意会愈加强烈。……在街头一座公共汽车站,我看见一个年轻女孩正在读信,那粲然一笑照亮了她的脸庞。……我凝视地铁里诸位女性的面孔时,无论她们年轻、成熟还是衰老,都带着深不可测的神秘感。

哇,这人的感受力太强了。所以人们需要生活在诗意的环境当中。他说苟且中没有欢乐。他在晚年的时候,决定跟妻子离开巴黎。

为什么?因为巴黎越来越发达,巴黎的现代化设施越来越多,但是人和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他甚至无法忍受陌生人相互之间不打招呼。

他认为陌生人之间打招呼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是一种标志,代表着我认可你的存在,所以跟陌生人也要拿下帽子、打招呼。当两个陌生人面对面擦身而过,却毫无反应的时候,就代表“我完全漠视你”。他跟妻子搬到了南方的一个小城。

在南方的小城里边,大家依然保留着打招呼的社交传统,他能够感受到“被看到”,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被认可的需求,每个人都需要被别人看到。这是“学会生活”。

02

关于爱情,作者有着自己的认知。

在他10岁的时候,母亲的突然离世对他打击很大。一个10岁的孩子突然失去了母亲,所以他内心极其孤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一生都在努力地寻找爱情。

他一共有四段婚姻,有两个女儿。他说他从来不教育他的女儿,因为他相信一个人永远都是自学成才的。

他之前的三段婚姻,其实每一段都延续很长时间:第一段婚姻18年,第二段婚姻16年,第三段婚姻28年。最后他在垂垂老矣的时候,遇到了现任的妻子。

现任的妻子比他小40岁,叫作萨巴,是一个大学教授。他们两个人见面了以后,竟然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一下子就“老房子着火,没得救”。这是他的婚姻状况。

和萨巴的爱情给他带来了很多美好。他说:

虽然我们相差四十岁,却拥有类似的人生经历:她在十岁时丧父,而我则在同样年纪失去了慈爱的母亲;她自学成才,而我则在孤独和家人的不理解中修炼自身;同样的作品令我们终生难忘,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我俩都从事过地下活动;我曾写过一本名为《自我批评》的书,而她也曾经历过我在书中表达的幻灭感。

人在晚年的时候,能够遇到一位红颜知己,也是一大幸事。

03

我们必须明白一点:

人生就是在未知的海洋中航行,途中会经过一些已知的岛屿或群岛,在那里获得补给。

现在家长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他们已经把孩子的人生规划好了,希望孩子按照他们设计、规划的路径前进。你读一读这样的书,就知道这是徒劳无功,而且会造成两败俱伤,甚至三败俱伤,连学校都会受伤。所以,人生有时候需要屈从于几近莎士比亚式的荒谬。

莎士比亚说什么呢?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人生充斥着各种事故、错误、偶然、奇思妙想、孤注一掷、暗箭伤人、鬼迷心窍。

人生是非常复杂和奇怪的。所以,首先我们用这一章来理解人生的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

作者最后告诉大家,前路会连绵不绝。就是你不用有任何担心,你不用太过害怕。有人可能会问如果遇到了倒霉的事,难道也不用害怕吗?不用,因为倒霉的事之后还有别的事等着你。

坦然面对是作者人生的一大体会。既然我们知道人生是不可预见和不确定的,那么我们所能够做的最好的选择,或者唯一的选择,就是坦然面对。你不需要太过纠结、太过恐惧。

写在最后

这是一本适合随时看随时听的宝藏书籍,百岁老人的百年智慧,人生哲学。听过这本书,不再焦虑,纠结,变得平和,安静小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