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每天写500字

爱情、死亡、自由与革命…存在主义!?太可怕了!!

2019-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杨摩

《爱情、死亡、自由与革命…存在主义!?太可怕了!!》

1  “思想很有趣,但人更有趣”

1940年代的某一天,法国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在坐火车时,听到一位女士说:

“先生,太可怕了,存在主义!我有个朋友的儿子就是存在主义者,他竟然和一个黑鬼女人住在厨房里!”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位女士说的没错。存在主义的确很可怕。自从诞生之初,存在主义就意味着自由和反叛、蔑视传统道德,以及令人不安的两性关系。

在局外人看来,存在主义者是一群疯狂的人。他们总是在咖啡馆里鬼混,喝着杏子鸡尾酒,谈论现象学与爵士乐,战争与革命,种族阶级,纳粹集中营,自由性爱和同性恋。他们一边吞云吐雾,一边激烈地争吵,兴高采烈地大笑,有时又因为意见不合往对方头上砸杯子。

有人说,存在主义更像是一种情绪,而不是一个可以清晰定义的哲学流派。它可以追溯到每一个曾对世事感到不满、叛逆和格格不入的人。

但有一些人的确跟“存在主义”这个标签密切相关。这份长长的、令人惊叹的名单包括但不限于:克尔凯郭尔、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波伏娃、加缪、雅斯贝尔斯、莫里斯·梅洛-庞蒂……

在《存在主义咖啡馆》这本书里,名单上的人物轮番出场,演绎一出波澜壮阔的存在主义戏剧。作者沙拉·贝克韦尔,拥有英国文学传统优良的顶尖文笔和幽默。在她看来,思想很有趣,但人更有趣。观念会随时代的变化而转变,但关于人,关于曾经真诚地活过的人的故事,会流传下去,给一代又一代的人警醒和怀念。

读这本书就像是来到一座20世纪的精神咖啡馆,有人在争吵,有人在调情,有人在楼上的私人包间里安静地写作,有人在思考爱情、死亡、自由或者革命。这是一个充满了斗争、激情和反叛的存在主义故事。

2  “国王与王后”

在存在主义王国里——如果真有这个王国的话——毫无疑问,萨特是国王,波伏娃当然是王后。海德格尔则是隐居山林的魔法师。加缪?一个神情忧郁、内心温柔的冷面骑士。

1929年某个傍晚,在杜乐丽宫花园的石凳上,萨特和波伏娃达成了一项协议。他们先做两年情侣,再决定是否续约,或者分手,或者以某种方式改变他们的关系。

这项看起来令人有点不安的临时协议运作良好。他们平安度过了头两年,然后变成一段延续终身的开放式情感关系。

根据协议,他们是情侣,但同时也是自由的个人。婚姻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对于他们来说,传统婚姻里的那种男女配对结构,遮遮掩掩的出轨行为,以及追求儿孙满堂和财富积累的愿望,毫无吸引力。他们还就两个长期条件达成了一致。一是他们可以拥有别的情人,并且必须告知彼此和其他人之间的性关系,必须坦诚;二是他们之间的感情关系要始终排在第一位。

现在有人怀疑,他们的这种开放感情关系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和谐。我同意这一点。人就是人,嫉妒和猜疑总是会有。作为法国思想界和文学界的领袖,萨特一生情人众多,身为女人的波伏娃,常常要忍受这种明刀明枪的“背叛”。当然,波伏娃也没闲着。从对生活和性爱的满意度来说,波伏娃明显要比萨特高。

3 “自由与责任”

萨特和波伏娃的感情关系,是人们长久以来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但要提醒的是,在这个故事里,除了对这两位存在主义明星的娱乐八卦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另外两个东西:自由与责任。

萨特与波伏娃的开放关系建立在自由的理论基础之上。两个人可以是亲密无间的情人,但同时,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绝对自由。他们拒绝被另一个人所捆绑,拒绝世俗道德观念的束缚。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故意吓唬世人,挑战他们内心的道德底线。

对于萨特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更重要。而这也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要素。他最著名的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是什么,而是他自己的“创造物”。因为人没有本质,所以,你是自由的人,那就去选择吧!也就是说,从你现在所处的地方开始,你进行选择。而在选择中,你就选择了你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然而,自由同时意味着责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因为人没有本质,也就没有谁(包括上帝)规定你一定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你必须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存在之物。自由是人的特权,同时也是人的重负。因为决定自己的人生意义,是一种会让人茫然无措的责任。

萨特一直在践行他的自由与责任。尽管他写过《存在与虚无》这样的著作,但他的一生,从来都没有放弃对于现实社会和政治的关注。年轻时参与反法西斯组织,二战后支持法国左翼运动,不停地发表政论和演讲,努力让世界让偏向他那边的轨道。到了晚年几近失明,他还通过谈话和笔录的方式对世界发表意见,实施他的影响力。

4 “身为女孩意味着什么?”

波伏娃的一生也是如此。甚至,她对世界的深远影响,并不比萨特少。

在萨特的影响下,波伏娃开始思考关于人的存在。但很快,她就找到了真正属于她自己的课题。她开始思索,成长过程中身为女孩意味着什么。而这个的想法,最终让她写出了伟大的女权主义著作《第二性》。

这本书1953年被翻译成英语,比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早三年,比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早九年,在英国和美国产生了比在法国更大的影响。

波伏娃用哲学颠覆了关于人类的两个庞大主题:

人类历史——被她重新解释为父权制的历史;

个体女性——一个女性整个生命的历史,从婴儿到年老的过程。

波伏娃指出,女性这一身份在成长过程中造成的差异,要比多数人(包括女性自己)意识到的更加巨大。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逐渐长成了女人”。

被波伏娃称作父权制的社会,建构了女性的生存境况。男孩和女孩听着同一类故事长大,但在故事里,男性是英雄、王子或勇士,而女性被锁在塔里、陷入沉睡或被绑在岩石上等待救援。

长大一些,女孩学会了安静,谦和,举止得体。她们穿上漂亮的连衣裙,轻声细语,不敢乱跑。后来她们穿上高跟鞋,紧身胸衣和裙子。她们跟男人在社会上没有平等的地位。家务活则让她们与世隔绝。按照“女人”的样子去成为一个女人,就像个被囚禁的公主,等待着被人观看,被人解救。

《第二性》的出版惊醒了所有人,包括男人和女人。几千年来父权制对女性的被遮蔽的压迫,在波伏娃的笔下暴露无遗。在本书作者沙拉·贝克韦尔看来,《第二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相提并论。它重新解释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从而也重新解释了人类社会。

5 “为了人生的荒诞而反抗”

在萨特和波伏娃为自由而斗争的时候,另一个存在主义作家,则为了人生的荒诞而反抗。他的作品,揭露世界的荒诞本质,人生而孤独,而且似乎毫无意义。他的一生都在抵抗荒诞,而最后却死于一场荒诞的车祸。

1940年初,阿尔贝·加缪躲在巴黎的房间里,听着窗外街上的声音,纳闷自己为什么会在这儿。

似乎是一场疾病侵袭了整个巴黎,让这个城市显得昏暗而怪诞。纳粹德国的蠢蠢欲动让巴黎充满了紧张和衰弱的气息。

不过,这并没有妨碍加缪的写作计划:一部小说《局外人》,一篇长文《西西弗的神话》,一个剧本《卡利古拉》。这些作品被他称为《荒诞三部曲》,它们的目的是处理人类存在之无意义和荒诞。

1957年,瑞典文学院宣布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加缪,声称“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

3年之后,加缪死于一场离奇的车祸。在一条平坦的道路上,加缪与出版商米歇尔·伽里玛的车撞向一棵树,翻滚着撞到另一颗树上。加缪从后窗中被甩了出去,玻璃刺穿颅骨,当场死亡。在不远处,人们找到一个公文包,里面有加缪的日记和一部未完成的手稿,讲的是他在阿尔及利亚的童年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加缪的死,正是世界荒诞的最佳注脚。但是谁也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加缪是一个温柔、善良,恰巧又很酷的人。他会为了自己的理念与朋友决裂,却又因此而哭泣。加缪就是这样一个人。就像他笔下的法国南部海滩上温暖又冷漠的阳光。

6 “人,诗意地栖居”

最后还是要请海德格尔出场亮相。限于篇幅,这里不能详细记述他的哲学思想和生平了。但我们必须记住,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重要思想源头。正是他对死亡的思考以及现象学的研究,影响了萨特等一批当时还年轻的思想家和作家。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生存是一件“向死而生”的事情。如果我们同意他把存在的本质看做是时间,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首先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人生是有限的,而且人终有一死。

海德格尔让我们必须去面对人生最残酷的事实,他告诉我们,正是死亡,把我们从集体之中拉了回来,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亲自去死”,所以个体从集体中抽身而出,成为了一个个孤独的灵魂。

海德格尔把我们的心灵比喻为一片敞开、疏朗的林中空地。他引用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事实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栖居在自己的那一片林中空地。每个人都该去那里认领自己的灵魂。那就是我们的存在。

存在主义的可怕和迷人之处正在于此。它要求我们用足够的真诚和勇气,去面对人生最重大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该怎么活?

这并不意味着存在主义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一个简单、神奇的解决方案。没有这种东西。从来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但存在主义确实给予人力量,某种既正且负、既光明又黑暗、既正义又邪恶的力量。正如萨特所说的:

我们拥有的,只有此世这份人生,因而我们必须物尽其用。

—END—

公众号:杨摩的书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