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适度的防御》分享摘录1
最近读了一本心理学书籍,作者曾奇峰,主要深耕精神分析流派,也是一名精神医生。
这本书通俗易懂,对于作者个别的章节阐述印象特别深刻,也特别受益,所以在这里做一下摘录分享。
防御机制
所谓防御机制其实就是在说明一个人怎么样进行自我保护。
比如一个人遇见令自己痛苦或者情绪时,可以将这部分痛苦情绪隔离在意识之外,虽然痛苦的事情还在,但是已经感觉不到它。
防御机制分类
1原始的防御机制
所谓的原始,其实就是我们本来就具备防御机制的硬件,最早可以从父母那里学,或者没有学到。随着年龄增长还会学到更高级的防御机制,但是如果错过学习或者没有学到更高级的防御机制可能最终就停留在了原始的防御机制中。比如婴儿遇到创伤,可能就会停留在这个阶段,我们要使用与年龄匹配的防御机制,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匹配的防御机制。
2成熟的防御机制
保护力更强。也是判断一个人,人格和精神状态的诊断标准之一。
通常,我们不说防御机制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而是将其分为原始的防御机制和成熟的防御机制。否认、投射性认同属于原始的防御机制,或者说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情感隔离属于成熟的防御机制。
所谓防御机制成熟或不成熟,跟防御机制的适应性、非适应性有关
作者在书中的案例,一个医生在医院工作使用隔离的防御机制使自己持续的工作,这就是适应性性。如果同样在医院工作每天见到的都是血淋淋的场面或者生离死别没有做好情感隔离防御可能当时就已经崩溃了。
使用情感隔离也得分场合和对谁,如果把这个防御用在家中可能就不合适感觉冷冰冰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灵活的转换防御机制。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防御机制。
所以我们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判断标准是,一个人的整体人格是否在适应方面具有灵活性,也就是在不同的场合能否表现出不同的人格侧面。
总结感受
这一章深入理解了防御机制的重要性,和标准,以及准确的定义,从前都是有些模糊不清的。
原来防御机制还有这么多讲究,有点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太多。
同时也了解了为什么人和人的不一样,这样看起来就不纠结了。
明日继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