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了三本书
六一,给家里俩货放了假。上午参加完学校里的直播,两个小公鸡就屁颠屁颠地跑出去放飞自我了。可倒是知道回来吃个午饭,饭好又飞了。
项目下周开始,今天也不用想工作的事。难得的自由,自由得就像没结婚似的,2022年自开年以来,终于有了一整天沉浸式读书的时间。
凭着记忆想想看今天都读了些什么。
收获一:不和只有立场的人争论,也不要评价其他人的信仰。
用例子来区分一下以下四个概念:事实,观点,立场和信仰。如果说“今天气温是30摄氏度”,这是一个事实,它不依赖于任何一个人的判断而客观存在,也就是说,不管你接受不接受,气温都是30摄氏度,你改不了。
那么“我觉得今天很热”,这就是你的观点。观点和你的关系比事实更亲近,甚至有些人误以为观点就是事实本身。“我觉得热”被误以为是一个事实,那么“觉得冷”的人就站在了你的对立面。在网络上因为各种事情的争吵越来越多,就是因为互联网把原本不在一个阵营里的人的观点汇集到一起,每一方都想说服另一方,结果变成网络大战甚嚣尘上。
立场呢?它体现的是你出去地位,位置和利益出发,持有哪种观点。立场的特点是它没有对错,就像几千年前我们老祖宗就讨论过“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样的议题。你站在哪个立场上都能提出支持的论点。所以立场没有对错,但只分输赢。因此,当一个人只有立场而不谈观点的时候,你不必浪费时间和他辩论,辩也辩不出胜负结果,谁也不能说服谁。不要浪费时间。
信仰,自有一套完全自治的逻辑体系,且运转良好。信仰都是对的,因为你没法证明它错。因此,不要去给别人的信仰下结论,不要批判。注意,审美也是在信仰体系内。所以,下次你女朋友买了一件很难看的衣服,不要指手画脚,因为那相当于批判了她的信仰。
收获二:经济学是一个很难的领域,没有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能完全站得住脚。因此,想深入了解经济学观点,要兼听,听百家之言。牢记每个经济学观点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这个经济学的观点就不存在。如果你能正向提出一个案例,又能反向举出一个反对的例子,那么恭喜你,你学通了。
收获三:未来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抱持着找到“最理想的方案”给自己,因为这个“最理想”根本就不复存在。相对于要找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方案,重新定义你的问题则更加重要。趟着水过河,可能才更适合每一个人。给自己更多的选择,然后选出一个方向进行尝试,这样才是成本最低的试错。世界的规则变了,我们的认知思维本身也还变了。
一天读了333分钟的书,怎一个“爽”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