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一万小时天才定律”的实践鸿沟

2017-07-19  本文已影响90人  朝天扬帆

“一万小时天才定律”,是英国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对多个领域顶级专家成才经历研究后,提出的一个被广泛认同的学习观点。简而言之就是:人在某个领域从“菜鸟”到“天才”,至少需要学习1万个小时。换句话说,如果每天学习8小时,5年后你就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顶级高手。

天才不是天生的?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你看,无数人在从事的行业奋斗一生,也没能成为专家;街边下一辈子棋的老大爷,大多也还是“臭棋篓子”。我们扪心自问,自己工作了十几二十年,也算是老司机了,但放眼全国全军全市,你敢自称哪方面的顶级专家呢?其实,“1万小时”和“天才”之间横着一条巨大鸿沟,这条鸿沟就是“有效学习”。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正确方法,才能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理想效果,不然即便再努力也可能只是无效学习。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讲,难道不是天赋问题吗?我妈生我的时候就没遗传个天才基因,所以才会造成如此差距。当然,我们不可否定这世间是有天才,然而天才都是天生的吗?有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天才并不一定是天生的,只要通过正确的训练,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譬如,莫扎特在他4岁的时候,就能够准确分辨音乐的音调,哪怕是人打喷嚏都能找准它的音阶,是世界公认的音乐天才。然而前些年,日本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24个幼儿集中起来进行一年强化训练,结果人人具备了莫扎特一样的完美音高。其实,在莫扎特四岁前,他的父亲就在家中全职教他音乐,莫扎特这个天才很可能也是后天训练出来。再举个亲生的例子,当年自己不会写材料、也害怕写材料,一次请教一位高手要领,他给我说了一句让我终身难忘话:“写材料这事儿是老天爷赏饭吃,没这个天赋,再努力也没用”。可想而知,这对我幼小的心灵是多大的打击,我几乎就要准备放弃。然而造化弄人,我始终都没能摆脱“材料狗”这个尴尬的身份。想想也就作罢,不是有句俗话:“生活就像XX,与其挣扎不如享受吧”。庆幸的是我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学习的方法,摆脱了“天赋不行”的魔咒,最终走出了象牙塔。现在回想起来,我更加坚信,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关键是要找准方法。

那么,什么是有效学习的方法呢?我分享三点体会给大家:一是要确立目标,二是要及时反馈,三是要坚持练习。

第一,如何“确立目标”?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突破“学习舒适区”设定目标。人的学习有三个区域,最近的叫“舒适区”,最远的叫“恐慌区”,中间的才叫“学习区”。在舒适区学习会感到轻松愉快,但往往不会有什么长进;在恐慌区学习会感到非常痛苦,也往往没有什么收获。只有把学习框定在学习区内,设定只要垫垫脚就能够得着的目标,才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断收获成长进步。既然学习必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本质上讲就是一种自虐行为,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所以千万别去相信什么“快乐学习方法”,因为作为正常人,自虐这事你会觉得快乐吗?另一方面,要科学拆解目标。就是把一个大的学习体系,拆解为一个个小模块,分门别类加以练习,积小胜为大胜、由量变为质变,最终实现终极突破。军校的时候搞大比武,有个科目叫枪支分解结合,大部分人都是把枪支拆了又装、装了又拆,相互比赛最终耗时结果。然而有个同学,带双耳机躲在角落里,反复研究每个器件的装卸动作,直至练到炉火纯青才进入下个环节,结果在同样训练时间下,他轻松拿到了这个课目的冠军,这就是拆分练习最直观的效果。还分练习的例子还很多,比如,一些顶级的篮球俱乐部开设拳击课程,有效练习下肢灵活和上肢力量;再比如,部队搞队列训练运用分解动作,往往更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这些都是拆解的思路。

学习“三个分区”

目标设立很重要,但却是一个技术活。没有足够的视野和积淀,你根本不知道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我往往鼓励年轻人到大机关工作,关键不是捞取什么政治资本,而是在大机关的大领导往往水平更高,他们的标准为你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在努力奋进的过程中,前面有领导带、左右有同事帮、后面有任务追,在这个环境里想不提高都难。这才是大机关给予的最大的馈赠,如果在小机关很容易碰到能力天花板。当然,这个过程会非常有压力,因为稍有过失就会受到严厉批评,但我们要珍惜那些批评自己的领导,因为他们提供了有效学习的第二个重要条件,就是“及时反馈”。

 第二,如何“及时反馈”?

考试也是一种反馈,但往往不够及时。所谓“及时反馈”,就是第一时间对学习效果好坏予以评价。

举个例子,美国有一位非常优秀的篮球教练叫约翰伍登,他并不善于鼓励队员和作思想工作,他在球场上大多都是在下达具体的指令,比如这个动作对还是错、应该怎么做等等,他很少给予批评或鼓励,而是对球员每一个细小的举动都给予及时的反馈,这样的教练反而成了最好的教练。

再举个例子,80年代的时候,有政协委员提议,用电视来代替课堂上课,即便在今天,也有很多人倡导网络视频教学,然而这种线上教学的方式有一个最大弊端,就是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所以我们知道,电视后来成为了舆论工具,学校也没因为网络授课而减少。现在我们给孩子小班补课,学校尽可能实施小班教学,也是为了能够给予及时反馈。所以,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窗明几净的教室和藏书海量的图书馆,而是一个能够获得正确的即时反馈,并约束你坚持学习的地方。要想成为某个方面的高手,必须找到相应的圈子,也是这个道理。

“微信朋友圈” 确实是个伟大的发明,它不仅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社交成本,还提供了一个获得及时反馈的渠道。如果你写点小文章,不妨在朋友圈里发一发,及时的获得有效的修改意见,看看能不能得到大家的点赞,也是一种质量好坏的及时反馈。

第三,如何“反复练习”?

说白了,就是不断设立目标,及时获得反馈,周而复始、持之以恒地训练,这样的努力容易获得成效,时间会给你应有的回报。目前,被公认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叫“刻意练习”,讲的几乎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如果有一套成熟的评价标准,有一位能够布置作业并给予及时反馈的老师,你的进步就会更快。

回到最初的话题,为什么成为天才至少需要学习“1万小时”呢?这也符合神经学原理。研究发现,人学会一项技能,其实是大脑神经元从物理上发生改变。具体讲,人在学习某项知识或技能时,大脑某个区域的脑细胞就会非常活跃,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就会长出触角,进而相互链接成复杂的网络结构,经过反复练习这个结构就会不断加强,1万小时左右就形成了所谓天才该具备结构了。所以,别看人人都顶着个肉脑袋,里面神经网络结构是不一样的,经常训练的大脑,神经网络结构会更加的紧密稳固。当然,这个结构是不稳定的,久不练习也会消退,所谓“三天不练手生”就是这个道理。

道理很简单,实践却很难。按照这个原则,还要经过大量艰苦摸索,才能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的学习之路,才能跨越一万小时学习定律的实践鸿沟,真正成为一位学习的高手。最后,让我们在学习成长道路上,共同进步、彼此祝福。

公认最有效学习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