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路上的“指南针”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第一种的无知是连字都没有学过,当然无法阅读。第二种无知却是多了许多书。英国诗人亚历山大·浦伯称这种人是书呆子,无知的阅读者。总有一些书呆子得太广,却读不通。希腊人给这种集阅读与愚蠢于一声的人一种特别的称呼,这也可运用在任何年纪、好读书却读不懂的人身上。他们就叫“半瓶醋”。
当然,没有人愿意成为书呆子,也没有人愿意自己是“半瓶醋”。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一个人读书读得多又读得懂呢?别说,还真有,这本书就是《实用性阅读指南》。
《实用性阅读指南》作者大岩俊之是个很有趣的人。三十的时候准备创业,但是也是一直“止步不前”,但是有一天他看到一句话:“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就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开始拼命读书,每年读书三百本。在学习各种速度法的过程中,逐渐达到了所有速读法的极限,因此致力于开发谁都能掌握的、并且绝不会遭遇瓶颈期的读书法“缓速读书法。”作为开发读书法、思维导图、各种记忆术等能力的讲师,开展了很多读书的活动、讲座等,他也因此创业成功。可以说,大岩俊之就是《实用性阅读指南》的最好的实例。
《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很薄,只有一百六十二页,比起动辄三四百页的书来说,拿到手里分量都是轻轻的。但是这本书却从有效率地读书、边读边做笔记、牢记读到的内容、将书中内容付诸于行动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来论述如何进行实用性阅读、怎样将阅读的效率最大化。本书可分为阅读和实践两个部分,内容全面,细节可操作,这是一本让人看完就可以上手操作的书。
有效率地读书
我们知道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多做事情,就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才能更有效率。在阅读方面有很多方法可以更有效率, 比如确定读书目的,或者是不试图全部了解等等。个人认为有意识地“输出”和争取多读是两种非常有效地增加阅读效率的方法。
1、有意识地“输出”。
很多时候,我们看书就是看,看完了就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但是这只是短时间的一种错觉,不信不妨问问自己:上一次看过的一本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阐述的?相信很多人是都是茫然的,当时记得特别清楚的内容怎么好像一点印象都没有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因为看一遍,其实只是知识在头脑中走了一遍,短时间还是有记忆的,时间长了就会忘记。有意识地“输出既可以是“给人复述”,也可以是“写下来”。其实这就像走路一样的,如果确定了走一条路,那么就算是在路上碰到了一点荆棘,可是可以忍受、客服的,因为目标就只有一个:一定要走完这条路。但是如果没有确定走哪条路,那么当在路上遇到一点点苦难的,就很容易放弃,觉得也许其他路就更好走呢?
目的决定了前行方向。阅读也是一样的,当有了阅读的方向,其实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更加注意知识取舍,以及知识的反复阅读。
比如,现在写的本书的述评就是有意识“输出”的一种,在写书评的过程中就是要对书进行再次阅读和提炼。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可以提升自己的阅读效率,当然,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适合自己的“输出的方式”。可以是讲给别人听,可以是写书评,也可以是对书进行总结、概括。方法可以多样,但是这个过程一定要有。
2、争取多读。
“多读”就是“多读写书”的意思,不过这里的多读是指在“并列读书法”,也就是在同时读几本书。比如我会在卫生间读通俗易懂的小说,在书房读艰涩的文学书,在工作的地方读实用性工具书。其实“并列读书法”就是让你在不同的地方读不同的书,这样的读书方式反而可以让自己的头脑不断思考,反而对书本的印象更深了。
有方法的记忆
有人会说,我书读得挺多,但是记不住啊,要我记住这么多,“臣妾做不到啊!”不过,很有可能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书中作者分享了很多刻意牢记读到内容的方法:
1、反复阅读,留存记忆。
这个是最平常、最普通的一个点,很多人看到都“噗嗤一笑”,觉得这个还要讲吗?确实需要。虽然我们做事情之前都会去找方法、找工具,但是对于学习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厌其烦的“反复”。反复的次数越多,记得越劳。当然,这个道理虽然大家都懂,但实际情况就是,真正会将同一本书读上个两三遍的人,少之又少。知道是一回事,去做又是另一回事。在知道和达成之间,最重要的是坚持行动。
2、丢弃百分之八十的内容,找到重要的百分之二十
现在书籍太多了,动辄三四百页,一本书如果从头到尾看下来是很费时间的,尤其是有的书真正有用的就那么一小部分。看到最后才发现,前面看的都是没用的。所以作者说,拿到书的时候就应该通过目录、快速翻阅的方法,找到能对自己产生作用的百分之二十,然后再用反复阅读的方法,把这部分读个三四遍,最后收获会很大的。其实读书不能贪多,能找到两个点然后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有目的的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说,知道和成为之间,还隔着行动。只有行动起来了,才跨出了重要的一步。那么,如何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呢?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方法:
1、从书本上设定目标;
2、明确现在的位置;
3、思考与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
从书本上设定目标
应该说,成年人的很多阅读都是功利性的。比如,看《演讲与口才》是为了让自己在演讲方面有所进步;看《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是为了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是为了在阅读方法上精进等等。所以,当你拿到一本书,其实首先就是要确定你要通过一本书获得什么,并且要知道怎么做,把它设置成一个目标。当然,目标不一定要多大,但是要注重实践。比如,看完《实用性阅读》,我就要设定一个目标:把书中百分之二十的重要内容至少读三遍。
明确现在的位置
人要评价别人很容易,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却是很难,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信息其实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信息。所以,在实践之前,客观自己很有必要,可以问自己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说最好的状态是100%,现在是多少?用数字的表示现在所处的位置,这样一看就很清楚,自己在什么地方,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
思考与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
其实这个部分就是分解自己的目标,如果要成为100%,现在自己在50%,那么可以让自己一段时间进步一点,提高10%。
举个例子:假如期末考试,我的成绩是要考90分,现在只能考60分,那么我就要限定自己在一个月以后的考试得在70分的位置。这样,不至于看到90分心生畏惧,又不会让自己一直停留在60分的位置观望,毫无进展。一个一个小目标,一小阶段一小阶段的努力,慢慢地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其实,《实用性阅读指南》从副标题: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就知道,这本书是让由“输入”到“输出”的一个过程。知道一个道理很简单,实践一个道理却很难。为了不然给自己成为“半瓶醋”,赶紧去看看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