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知否》告诉女人必须懂的4个道理
一:这就是盛明兰挑选结婚对象的法门:看品性最低处。
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一个人能不能结婚,适不适合结婚,值不值得托付终生,你不能只看他在人生最高处的样子,更要看他在人生最低处的样子。
你不能只看他平时是什么样子,心情好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更要看他愤怒、气急败坏、情绪失控、行为失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你不能只看他对你好,对你殷勤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更要看他和你有利益冲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你不能只看他诸事顺遂、春风得意时的样子,更要看他遭遇挫折,身处低谷、落魄时的样子。
这世上,有的人是绝不亏待别人的性格,有的人是绝不亏待自己的性格。
可人总是很容易被好处迷惑,却对那个最低处没有警惕心。比如多少家暴男,好的时候恨不得把你捧在手心,转脸却拳脚相加?
二:已入穷巷,当及时掉头”,在无关痛痒的旁观者看来,似乎是显而易见的简单选择,对于当局之人,却是大智慧。
为什么许多人明明困于痛苦不幸的婚姻,困于痛苦煎熬、没有前途的工作,却无法下决心脱身呢?
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傻瓜,而是因为满意度低的婚姻和工作,想要脱身离开需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可代替的选择,一个是离开的代价。
这是一件有代价的事,是一件两权相害取其轻的事。
经济学上有个“鳄鱼法则”: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从痛苦不幸的婚姻和关系中脱身,从痛苦煎熬、没有前途的工作中脱身,当然是有代价的事,需要决断,需要勇气,需要牺牲,需要去面对不确定性。
是让人生继续在痛苦中慢慢被消磨殆尽,还是釜底抽薪,博另一番天地?这是《知否知否》告诉我们的大智慧。
三:生活是过给自己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
所谓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即使三个兰回娘家,墨兰是高头大轿,明兰是御赐的豪华车轿,如兰乘坐的是最小最简陋的小轿子,她也怡然自得,因为她有最心爱的是敬哥哥。
如兰傻吗?她不仅不傻,还是那个最聪明、最通透、最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姑娘。
她也只是个普通的姑娘,看到明兰夫君送来的聘礼那么大手笔,也会忍不住有点小嫉妒,可是让她换,她依然不肯换。
他人是地狱,不让自己活在比较里,不被主流的幸福标准、成功标准裹挟,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不遗余力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实是果敢非常,智慧非常。
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正确的人生。
狂飙突进,锐意进取是好人生,安居小城,朝九晚五就不是好人生吗?
结婚生子是好人生,不婚独居就不是好人生吗?
有钱有权有名成功是好人生,大把时间花在爱好、花在陪伴家人上,就不是好人生吗?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不止是观点的多元化,商品的多元化,还包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不要轻易向别人兜售生活方式,也不要轻易被别人兜售。
四:读书除了可以让你在社会上找到一个更好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让你成为一个有主见、有远见、有洞见、有格局的人。
读书让人有主见,对万事万物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不会人云亦云。
因为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认知复杂度。只有认知复杂度低的人,遇事才容易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读书还让人有远见。读《战国策》的明兰知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劝顾廷烨为儿女打算,10岁时要想16岁的事。这句在《知否知否》中反复出现的话,出自《战国策》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
读书也让人有洞见。在原著中顾廷烨看破继母小秦氏对他好是假惺惺,旨在捧杀他,就是读了《春秋》名篇《郑伯克段于鄢》。小秦氏和郑庄公一样,表面上是对敌人好,有求必应,其实是为了把敌人纵得无法无天,最终自毙于失序的行为。
重点说格局:明兰的父亲盛紘从地方官升任京官,却因为升职升的是一个闲职有点不高兴。
明兰的祖母马上给儿子分析:这是好事,当前皇位继承人不定,朝廷局势不明朗,身居要职,首当其冲,就不得不站队,政治风险太高,身处闲职,无人问津,正好可以观望。
这就是格局。当别的老太太囿于方寸之地的内宅,和儿媳妇斗法时,盛家的老太太在指点儿子的仕途。
读书让人有格局的原因在于,让你了解社会运行、时代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懂得如何让自己的小世界,更好地去顺应外部的大世界。
选择城市,选择专业,选择行业,选择岗位,哪一样重要的事,不需要这种见识呢?
读书无法给你想要的一切,但不读书,大部分你想要的东西都会把你拒之门外。
看了《知否知否》越来越觉得,做一个出色的、得体的、进退有度的成年人,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还有太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