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电影漫谈简书电影

《不得鸟小姐》:青春,是一场认识自我和发现爱的旅程

2018-08-07  本文已影响1人  梁虚宴

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亲密的友谊、初恋的快乐、暗恋的悸动,但是有一样一定逃不开的,就是和家人的关系。

家人和朋友不一样,无法选择。无奈的是,我们好像多多少少都会和这些最亲密的人产生难以化解的矛盾。你会感到格外委屈、愤怒。特别是在青春期的时候,因为缺乏处理情绪的能力,你只想逃跑。

电影《伯德小姐》(Lady Bird,《不得鸟小姐》为港版译名)里的女主就遇到了这样的烦恼。

与母亲在车里斗嘴

生活在美国小村庄萨科门托(Sacramento)的她,做梦都想着要去更有艺术气息的纽约上大学。她看不起爱穿哥特风、在超市打零工的哥哥和嫂子,她看不起萨村这个小地方,更不想承认的,是她看不起生活在这里的自己。

所以她想逃。

她有着这个年纪会有的叛逆、个性,和小心机,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Lady Bird”,并向所有人强调要这样称呼她,而不是父母给的本名Christian。

当妈妈嘲讽她只能考上城市大学时,她直接跳车抗议,摔伤了手臂;自己搭配衣服,参加学校的话剧选角,而其他人都穿着朴素的校服;她总是主动向心仪的男生示好,为了靠近喜欢的人而刻意和认识他的套近乎。

但她又十分善良。第一任男友Danny其实是同性恋,却隐瞒身份和她相恋。而之后Danny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困扰不堪,来向她道歉时,她第一时间给出了温暖的拥抱和安慰。

这样性格继承自她的母亲Marion。就好像Danny形容的那样,Marion是一个“又暖心又吓人”的人。

在家中,妈妈总是扮演“唱红脸”的角色,总是因为大小事情和女儿斗嘴,很少把关心和爱挂在嘴边。但她会给同事的宝宝买礼物,会在夜深的时候帮女儿缝制礼服。

父亲Larry则是一个沉默寡言、默默支持女儿的“白脸”角色,虽然他看似在电影中没有什么存在感,实则是令母女俩发现对彼此的爱的重要媒介。

从她们的一次吵架我们可以得知,Marion小时候家庭环境并不好。为了给女儿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她付出了非常多,她想给她过上她童年时期没有享受过的生活。

但是这并没有换来处于叛逆期的Lady Bird的理解和认可。

Lady Bird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带给自己的生活,她参加派对,不想工作,然后因为母亲不支持自己去外地上学而勃然大怒,甚至说出“你告诉我你养我花了多少钱,我以后全部还给你”这种刻薄而伤人的话。

她却全然不知,父亲已经失业,多年以来一直和抑郁症抗争着,而母亲为了支撑这个家,辛辛苦苦地在医院打着两份工。

与母亲在客厅大吵

曾经看过一句话:我们站在高处,却忘了自己根本不会飞翔。

青春期时,难免自以为自己脑袋中的想法都来源于我们自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经验或书本知识,殊不知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对个体会产生多么深重的影响。

弗洛伊德说,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缺失的童年。所以当妈妈Marion在试衣间门口对Lady Bird说:“我是想你成为最好的你自己而已。(I just want you to be the best version that you can be. )”时,某种程度上,她是想表达一种对自己的失望。

因为当年,她的家庭没有提供机会让她成为更好的自己,现在她也害怕自己无法支持女儿成为更好的她自己。

如果这已经是我最好的样子呢?(What if it is the best version?)”,这是Lady Bird的回答。不仅是在尝试接纳现在的自己,更是对母亲的一种安慰。在这个短短的片段中,母女俩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相互理解。

在纽约是否会遇到更好、更棒的自己?

Lady Bird自己也无法确定,电影也没有给出答案。但她来到纽约后,便抛弃了当初一直执着的名字“Lady Bird”,用回了自己的本名。她或许开始意识到,她的人生,并不需要另外一个名字来赋予特别的意义。

有时候我们认为,只要换一个地方、换一份工作、换一个环境,生活就会有所改变。其实不然。生活的核心,在于重复的那部分,也就是习惯。所有的行为,不过是一种内心的映射。

只有我们发自内心地寻求改变,就像电影中Lady Bird的哥哥决定脱下皮夹克和耳钉,穿上西装和皮鞋去公司面试一样,才是对生活的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改变。

Lady Bird无疑是幸运的。她最终得到了爸爸的支持,圆梦纽约。这一次的离开,也让她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对家人和家乡的热爱。

也只有在离开了才发现,原来她那么爱萨科门托的一街一景。就像妈妈在她拖着行李离开之后才急忙掉头跑回机场,发现自己原来那么想和去外地上大学女儿好好道别。

正逢大学与高考毕业季,肯定有许多年轻而热切的目光,想要借着这个人生的转折点,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

但在看到人生更多可能性的同时,我们也永远不应该忘记,一直站在身后默默支持自己的家人,还有一开始出发的那个自己。

本文收录于个人公众号:虚无盛宴(too-brief-a-treat)

欢迎来玩。

>>> 更多影评

《我不是药神》: 被弱化的复杂性

《浪潮》:你的意志会不会被带跑?

《龙虾》:你愿意做一个痛苦的人,还是一只快乐的龙虾?


>>> 更多书评

《厨房》:对生活本身,怀有永恒的热望

《自由》:这是老处女面对妓女时的愤怒

《海边的卡夫卡》:对应现代人的“存在性焦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