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欣赏《登科后》及诗人孟郊
登科后
唐 ·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https://img.haomeiwen.com/i9772776/1ce9a2d858fb6c2d.jpg)
这首诗是描写诗人进士及第后的喜悦心情,后来产生了两个成语:春风得意和走马观花。
但我今日再读此诗想说两个词:进士和探花。
孟郊这老先生是复读两回才在第三次参加高考(科举进士科)中的进士。孟郊性格孤僻,本不想再参加科考,这第三次考试就是他妈妈逼着他去的,结果还真考取了,所以对一个县级小吏家庭来说这是多么值得开心庆祝的事啊,(其父是县级公安局长)。难免诗中充满欢喜得意,非常高调的一日看尽长安花,毫无遮掩。(下面再说啥叫“看花”)。
那么到底什么叫进士呢?字面意思就是进入士阶层,因为在古代不是士阶层是不能参与国家管理的,也就是不能当官,顶多混的好的可以为吏,但这官和吏在古代可是两个词,官有权,吏无权,只是执行部门的工作。所以鄙视人的时候,有“撮尔小吏”不说“撮尔小官”。
起初进士本是隋炀帝设的科考科目,到唐朝正式有科举考试制度后,分科也更严谨了,除了进士还有明经科秀才科等。明经科最容易,主要考儒家经典,死记硬背就行。秀才科最难,考方略,要知道时事,然后还要给出解决方案,所以很少有人报考。进士科不难不易,又有考中的可能,还有面子,主要考诗赋时务策,通晓诗赋,明白时事时务就好了。进士及第指进士考试的前三名,第一甲三人,除了这三位,还有第二甲叫进士出身,第三甲同进士出身,人数也不止三个。我估计孟郊不是一甲,因为我看到的资料上都写的是进士登第,不是进士及第,比较隐晦地说考中了但不是前几名。但这不重要,全中国每次能考中进士的不过二三十个,算不容易了。而且孟郊确实是大诗人,就连韩愈也对他称赞有加。孟郊也是大孝子,自己虽然孤僻,喜欢清静,但是还是尊母命考取功名,考取进士时已经四十六岁了啊,很不容易。一首游子吟,把自己和母亲的依恋写的感人泪下。大孝子!
还有一个词就是探花,前面说了进士及第第一甲三人,明清叫状元榜眼第三位是探花。其实这第三名探花这个名字就是来自孟郊他们这个唐朝时期,是中进士后的一个庆祝活动。当时除了吃喝庆祝拜见丞相等还有“杏园探花”这个最让新晋贵人们激动的环节。活动是选出两个最年轻俊美的进士,然后在长安城里骑马遍访名花,把探访到的名花采回到杏园,然后同其他进士一起吟诗作赋吃喝玩乐一下,然后呢就是到踩好点的烟花柳巷去潇洒一把了,这些烟花柳巷也就是今天说的红灯区,也很开心接待这些新晋贵人,特别把自家楼院装扮的漂漂亮亮,姑娘们打扮一番,等候着新进士们来玩,一来给钱爽快,二来广告效应好,如果谁家接待了这批进士,那估计第二天全长安城的官二代富二代都得扫他家二维码了。所以之前去访花踩点儿的那两位年轻俊美的进士被称为探花使或者探花郎。到明清就把探花这个称谓赋予一甲第三名了。这里孟郊说一日看尽长安花,真是人得意之言,开心放纵高调不羁。可以想像他这一天从杏园到红灯区,骑高头大马,接受全世界人民的赞许,(当时长安城里各国人都有,而且数量之大难以想象)到处是笑脸和美酒,与众进士们是怎么个high,是怎么的春风得意啊。难怪中国四喜歌里最后一喜也是人生最大一喜的是金榜题名时,力压洞房花烛夜。
最后说一下,因为孟郊的性格使然,做官做的不好,自己难以实现胸中抱负,最后辞官归隐,而后被友人邀请再出仕任参军,然后死于任上。留下诗500多首。个人最赞许孟郊也是为什么开头称其为老先生的,是因为他和韩愈一样劝学,鼓励少年多读书,要热爱学习。韩愈有《师说》,孟郊有《劝学》“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