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国学与传统文化

宋词·时空

2016-05-18  本文已影响191人  弓長子王奇

哲学上说时间永前,空间永在,可以说是对四维的时间与三维的空间的解读,认为时间不尽不休,没有起止,只能一往无前;空间任意时刻都在中点,无边无界,但不能在时间轴上延伸,即“万物曾不能以一瞬”。现实的时空有顺流性与逻辑性,但人意识中的时空却不尽然。

人文艺术作品可以说是人意识思想的产物,其中的时空发展并不能简单按照现实时空的发展来研究。首先,时空有很强的延展性,即便是虚设的,也很容易给人情感上的投射,引发想象。且举李清照《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句空想雁归、月满之时,西楼之处,这两个场景联系起来,无法判断是未发生,但是能让人联想到此情此景。那么时空如何得以延展呢?意象即是关键所在。时空的表现需要具象的依托,情感的表达需要具象的呈递,引出缪钺先生《诗词散论》里的话,是以言天象,则“微雨”“断云”,“疏星”“淡月”; 言地理,则“远峰”“曲岸”,“烟渚”“渔汀”;Fauconnier和Turner等人曾提出合成空间理论,讲到了意象形成的机制,即概念透射建立起两个输入空间的联系,输入控件包含来自范围的信息,[1]其中包含输入空间共享的骨干结构,而透射的关系也不仅仅是单方,由此说明只要有两个空间有了共同点,用特定的投射形式就能将两者建立联系,也就是意象的形成表示时空与情感在某一点得到连接,通过具象的物得到了传递,而这种连接方式,在长时间的语言环境下形成了约定俗称的“情感暗号”,谈及残月半卷就有孤单愁苦,谈及落花流水就有时光已逝。

此外,宋词中的时空并不都遵从顺流性,时空跨度都可以很大,为何要塑造这样巨大跨度的时空呢?在合成空间与时空延展性基础上,诗词将情感得以传达给不同的受体而产生共鸣,但是往往情感的诱发不能平铺直叙,需要由触发点,时空的切换在此就产生了作用,当情感储藏在特定的时空内时,通过时空转换将人置身这种特定的时间,再把这种情感激活,如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感情的递进里不无时空来回切换,当置身于空间之外的四维时间上俯瞰整个时空,谁能不生光阴易逝,物是人非之感?

当然,这个特定的时空不一定都是受众需要体验过的,只要有基于日常体验的情感的连接,就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意。如张孝祥《水调歌头》中“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石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没有人会真切感受过词中景象,画面虽然也可以想象,但是情感萌发的关键是在于此情此景与我们真实生活间的连接点,也就是两个时空得以交汇的地方,产生映射的地方,这首词中可以是“落照”和“桥边衰草”。

综上,词人构建的时空与受众想象的时空得到交叉,通过意象的符号将情感透射到其中,由此达到共鸣,而这个时空不拘泥于细节上的完全一致,不是全或无的状况,而是累加的,可以不断增强的感受,当然心思细腻敏感是连接的关键。另外通过时空的切换,让情感更为深刻,得以递进。

参考文献

1. 岳丽颖.中国古典诗歌时空结构新探.涪陵师范学院学报[M]2003.19

2. 余渭深.合成空间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M].外语与外语教2003.3

3. 屈光.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来自知网)

4.王钟陵.唐诗中的时空观(来自知网)

[1] 余渭深.合成空间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M].外语与外语教2003.3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