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禁即入点赞
我们的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体制机制利益格局影响经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3月24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上表示,中国金融业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落实“非禁即入”,中资机构和外资机构皆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和业务。
这种思维方式、处事态度务实先进,对于今后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具有积极的意义。倘若为政做事,不再立足于官配位,而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以服务者的心态对等周围的人事,我们的政商环境、行政效率以及社会风气一定焕然一新。
长期以来,大家拘泥于形式。政策法律框架内的东西,有之可做,无之则不可为。边界限制,束缚了创新的动力和空间。
有此些业务,有些事情,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前者对私权利,后者对公权力,各得其所。作为一个公民,可以大胆地运用自己的权利,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禁止即自由。对政府而言,要谨慎运用手中每一份权力,法无授权即禁止。
2010年代初期,商业银行、各路资金对政府平台融资泛滥成灾。但是政府融资的生态未开之前,我们作为先行者和探索者,曾经面对政策法律的空白,也曾经面对各色人等。法无禁止之争、业务创新之艰,深有体会。
2006年,我们开始尝试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贷款,市政道路、水利河堤融资在总行层面只有办法,并无实施细则。市级分行积极,省分行审查审批部门、法律事务部门却依旧例,按一般制造业技术改造对待,一时难以推进。
从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始,政府领导就不认同。我修路,为民生,明显好事,还要做什么可行性研究?立项,每年市县都有投资计划,有的还是省级批复的,投资项目计划表可以吧?治河,本身就改善环境,要什么环境影响评价?
政府官员不理解,省行审批也不明白。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没有立项、环评,没有土地、房屋,用水、用电也不知道怎么解决,不能做项目贷款。
市长找上门,行长总得给面子,毕竟还要靠地方政府支持嘛。调整思路,继续对接,想方设法做成。
贷款评估费事,没有先例。审查审批拖沓,谨慎小心。审查报告反反复复,一次一次。形成后上贷款审查审批委员会,如同过堂,各个部门的老总,懂不懂都得问上几条。作为贷审会主任,分管行长最后申明利害,强调维护政府关系,大抵投票通过。 贷款批了,还有许多前提条件需要落实。政府急着用钱,协调各部委办局,财政规划建设环保,一路绿灯。但是省行过会后,正式的贷款批复文件,还有些关键手续要办,比如法律事务部门。
新业务起步,都在摸索。我们做第一笔城市基础设施贷款,卡在法律事务那边好长时间,原因很简单,资料不全;怎么不全,你看总行项目贷款的要求。呵呵,制造业,技术改造,跟城建项目怎么能混为一谈。
僵持或者说对峙时期,我数次到省行跟法务人员沟通,胶着点其实仍是传统与新业务之间的理解认识。最后我急了,不顾市行领导“好好说话”的叮咛,高声怼他,让他告诉我哪条是国家法律信贷政策明确不允许做的,哪方面是禁止的。
他的眼神,至今我还记得,错愕、愤怒、无奈。你按条条框框束我,我以同样逻辑反击,看你如何答复。
贷款投放,开了政府融资的先河;跟省行的法务,成了忘年的朋友。再回首,经常为年少轻狂的举措摇一摇头。重回过去,一定不是那个莽撞的少年。
其他行业,跟金融开放改革一样,同样需要法无禁止、非禁即入的逻辑思维与行政机制。只要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则,提高审批过程的透明度和审批效率,政商环境和谐,经济社会必然更加顺畅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