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2
最近读了几篇散文,有也果的《视线》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著的。挑选了其中几篇,不,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按着排版顺序读的。
对于散文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语文老师所讲的“形散神不散”,这大概是散文最明显的特点了吧。而后,再接触散文好像是在微信公众号上听的最美散文,只不过那是抒情散文,说的不好听,就等于是“有毒的心灵鸡汤”,时间久了,对于我这个信耶稣的人来说,就如同长时间使用了抗生素,再有什么大病大灾的,再使用它,就没有任何果效了,反而更苦,更难受。所以,最后也就放弃了。
然而,在接触也果的散文时,反倒令我对散文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孤陋寡闻。也许是对散文的种类没有深入的了解过。看到她写的文章,并不像小说那样把人物刻画地如此鲜活,有血有肉,但始终遵循着一个原则——实事求是。也许这又是散文的其中一大特点。虽然它其中也包括对人事物的描写,但它是通过作者那锐利敏捷的眼睛和细腻的心思,再加上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所捕捉到的事实。她们将事实进行解剖,把器官一个一个摘了出来,然后再以她们所认为的样式将器官一个一个地重新组装,安好,重新呈现给大家一个她们眼中的视界景象。读中,发现语句并不是像小说或普通文章那样好理解,正是因为这样,才不得不翻来覆去多读几遍,细细咀嚼,领会作者的心意,着实耐人寻味。
今天又有幸拿起林徽因的散文读了几篇,发现其中的细腻之处。尤其是在《窗子以外》这篇文章中,作者作为一个坐在窗子以内的人,却利用自己的眼睛、心思和想象力描绘了一幅幅有故事的场景。把极其普通甚至让人亲自看到都觉得实在平淡无奇的事物竟然用华丽却不奢侈的词语描绘出让人喜欢的场景。一场场跳跃式地情景再现并未使流水账式的枯燥成为真实,反而欺骗了大多数人的眼睛,根本发现不了其中有流水账的影子。但只不过是影子罢了,在没有光的情况下是看不到的,所以,就可以当作没有影儿的事。
虽说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但在形上也是会有若隐若现的顺序可循的。只不过还是根据作者的写作习惯而定。
总之,对于散文我还只是了解了一点儿皮毛而已,又有谁能真正了解作者内心深处地真实想法呢?故在这条路上,散文是值得去深入挖掘的。它总是能给人一种白开水的感觉,清淡无味,却永不失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