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说产品经理的素养互联网科技

互联网的散枪制造业的匠

2015-10-15  本文已影响72人  Bolazynes

开始反思思维有些僵化,是6月10号下楼去吃饭,同事在前面按住了闸道的挡板,示意趁着还没收起让我赶紧过去;

但那一瞬间双腿冻住了一般不敢迈出,过了一阵,挡板收起,我才刷了工卡安心走了出去;

事后再回想自己潜意识里的这个行为,才发觉之前已习惯了一人一卡的映像,更何况之前赶着过闸被狠狠打了几次,都要碎了;

而这一反思的停止,则是因为时隔六七年,中午再次听到吉田洁的《遥远的旅途》,一下子明白了些事儿;

高中时看到的《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的广告曲,拿来听了许多遍仍不觉得腻;

也正是那时开始对日本的工匠精神感兴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而将每一点滴的资源运用到极致的精神,更是让我开始对这个民族产生敬意;

说回正题,这次想记录的正是自己一段时间来,对炒的大火的互联网思维的一些想法,以及在制造业中也能习得的一些精神,可以说两种思维各有优劣,在实际运用中亦有契合点;

互联网的多面启动快速迭代像是散枪打鸟,大量尝试来寻找可行方向,并投入资源快步优化,流量比转化率来的更有意义;

而近些年在制造业中屡屡谈及的工匠精神,则是确保整个链条得以跑通后,再投入资源谨慎前行小步改变,质量比销量更具说服力。

制造业往往伴随巨大规模的成本和体量来平摊成本,涉及广泛的原材料和一套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试错成本很高,一套模具的费用足以说明,而其中投入的人力物力更是纯互联网思维所难以理解。在这一思维下,从头到尾彻底想清楚尤其重要,整个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前端销售和后期的售后链条,在开端时就要以足够的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来支撑整个产品的启动。而这一从头贯彻到尾的思维,可以说在许多业务细节中都有体现。

做个简单比方,客户确认订单前有个算柜的过程,销售人员就要根据对方的采购量计算最终的装柜体积,从而结合各种柜型的费用计算最优方案,稍复杂些的货物如空调还要考虑内外机配套,压缩机不可放倒等细节。当下单数量难以凑齐一个柜,必要时会建议客户多下单,甚至少下单下次再拼单。在这一过程里,货物还没开始生产,就需要想到后面装柜的事情。类似的贯穿整体的思维,应该说是自己前一份工作最大的收获。

而说到工匠精神,制造业的“产品”与互联网的“产品”概念全然不同,这一转变花了自己很长时间方才慢慢接受。互联网说到的产品,可以是app,可以是网页,可以是一个系统,总之一切都是可以快速优化不附带太多实体物品成本的“产品”。而制造业的产品往往指的就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摸得到见的着的物质产品了,空调,手机,也包括无人机。

对产品的工业设计,细节追求,一切都需要在事项启动之前敲定,有个整体的品味调性和方向,方能以其为产品主轴,开始他的生命周期。滥用互联网思维会遏制产业升级,在我看来是说的雕琢产品本身的工匠心气浮躁,聚焦不在产品本身,在已不应该关注成本和用户的时候仍在关注外界杂音,导致自己所做的产品偏离主轴,没有核心观点,导致一件产品在一点点从石头变为雕塑的过程中,没有差异于其他产品的气质和灵魂。

但工匠大多埋头沉溺于产品和技术本身,在追求产品极致的同时,却也容易走上一条固执于自己或过去的道路,使得思维会较为拘泥狭隘,加之巨大的成本摆在那儿,因此难以冒着风险产生创新,好比投资,回报率高的往往风险亦高。

说到工匠精神和制造业不得不说的是罗永浩,《我的奋斗》,新东方,砸冰箱,以及——锤子T1。看到罗永浩自己打自己脸,不仅仅是在《小马》里,还有就是锤子T1降价。当罗永浩屡次强调匠心时,做到了对称,做到了在凹槽里的听筒,但还是以排线烧毁的形式输给了物理,以出货不及时的形式输给了产能,以降价的形式输给了市场节奏。当然罗如果能在T1正式投产前,从逻辑上一步一步保障走得通,然后再开始投入资源生产上市,我相信结果应该会好一些,只是——时间是最大的,看不见的机会成本,那就说到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则以多向发展,快速迭代为核心。这一过程中,重视与终端用户的交互和沟通,这就保障了产品(互联网的产品,非实体产品)在不断的向着用户最优体验去优化,在互联网领域,我们总看到跑得快的会比跑的慢的下场好些,赢者通吃输家淘汰,马太效应十分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好比跑得快的才能拿到补给站的补给,跑得慢的连香蕉皮都给扫掉了;

无论滴滴快滴合并还是美团大众合并,都是相当于直接把老三挤了出去。合并本身多是为了应对资本市场的寒冬,但从某方面也体现了双方不想再浪费资源互相死磕,而是合力做好体验优化,讨好客观存在的打车客户的决心。互联网最大的贡献在于攫取信息变得快速而扁平,这也导致互联网上的机会来的快去的也快,先跳出来抓到机会,比慢慢窝在闺房里熬更实在。

优步在国内迭代的慢速,可能体现了他对国内用户的不敏感,但是换个角度看,我们不能否认,它可能也在憋大招。果不其然12号海航集团通过境外自贸区直接投资备案的方式,出海入股Uber中国。后者融资后估值接近80亿美元。Uber在广州收到了重挫,但映像里最近又在上海也开始将存蓄的力一并发出。

大家都在快步跑的时候,你追我赶丝毫不让,突然这时候后面开来了一辆汽车,大家忧心忡忡他要先于自己撞线了,好在他往旁边的跑道开了去。而跑步的跑到了终点拿到了花环和奖牌,却发现开汽车的已经边摇香槟边寻思着怎么花掉巨额奖金了。这也就是互联网思维的弊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思维在浮躁的“尝试”二字面前都是空话。

在自身没有思考透彻的前提下贸然尝试,会带来人员精力,资源等方面的无效浪费,延误时机,而将反馈交予用户来完成,也是将自己思考的过程外包,而外包的人员不一定真的就能提出好的,直达真正痛点的建议。当按着互联网思维一条路走下去到终点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开始时的方向就已经错了。而这毕竟是马拉松里的第一个一百米,短短的距离还不足以暴露出方向性的错误。

近来网易的云音乐,lofter轻博客等产品不骄不躁的缓缓的做着迭代升级,表面上比风头上的BAT低调几百倍,但是人家能做到既闷声发大财又博得好名声,和他的工匠精神不无关系,安静不乱弹窗,少有广告推送,几乎没什么负面新闻。前阵子虽然曝出xcode的事件,我还是等到升级了再继续用。但再看看风口上的BAT,有人说百度全面降低了中国的互联网体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腾讯黑怒斥山寨扼杀创意,淘宝不死中国商人难以真正富裕起来...过快的增长,有时也意味着华尔街吃不饱的胃口,各种业绩指标压下来,必然从其最核心最本真的部分开始跑偏。

乔布斯说用户其实不晓得他们要什么,而我们要引导他们的需求,大家跪舔苹果。而当库克开始向商业妥协,向用户妥协时,我们能慢慢感觉这一产品走下神坛,褪去光环,变成普通的产品开始讨好大多数,爱马仕苹果表可能气活过老爷子,脑残粉出来时大家还戏谑说少个茶婊绿。如果说苹果暂且还不能盖棺定论,那我们就看看个人曾非常喜欢的魅族。

总之当年预定到MX初代的心情再难找回了,MX从一代开始收到很不错的反响,但这种良好的反响可以说反而让其沉浸在一种市场反馈良好我们就应该继续做继续卖的思维中,而不是跳脱出来自省和思考。结果就是梦想一而再再而三,再到魅蓝魅note魅表,产品的调性已经摆脱不出一代的阴影,但乍眼看去也再没“一看便知是魅族”的气质。许久没再关注,印象里只记得魅族开始放下身段和小米撕逼,去掉了右上角的印章logo之类。这其中,黄章从Hi-Fi里出来拥抱互联网,确实留给追求极致产品的时间少了许多。

可以说,制造业的思维像是晶体管计算机的线性逻辑,给到准确的录入信息,保证运算逻辑单一清晰,最终导出正确的结果,一部计算机一个企业,稳扎稳打做出了业绩,但也难以调转方向,做出大的创新;

互联网思维,则像是人脑和量子计算机,随机分散,点阵式发展的思维导致无论初始信息如何单一准确,最后都会走出多条不同的路子,发散性的思维使其尽可能多的抓住机会,但需知我们看到的是循着最高效精确的路径走出来的成功案例,而这背后还有许多耗死在其他路径上的案例与公司。

而两种思维,也象征着两种资源配给的方式。制造业偏向于将所有核心资源集中在自身以便管控,而对于非核心资源则通过多家供应商来保障成本效用最优,同时在遇到产出问题时能快速更换。但这也是极易因封闭的生态链导致其缺乏来自外部世界的反馈与刺激,最终一条路走到终而不自知。

而互联网思维核心之一的去中心化,亦体现在了资源之上。只要发起人没设置门槛,三块五块三万五万都可以参与众筹,没人知道也没人会管这个付账电脑背后的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而换个角度,缺乏主要能说话能把持的核心用户,却导致了许多我们可能未曾注意其消失的社区,论坛和社交平台的消失,或者说,消亡。

说到最后,其实也没个结论,究竟哪种思维占优,还是一个case by case具体情况具体谈的话题。个人的体会是,想清楚了从头到尾完整的逻辑链条,在实操分解到每一个单一步骤时,在有明确方向和目标的前提下用互联网思维做小幅优化或变动,大的优化可能对这一单一步骤是好的,但对整体而言一旦伤筋动骨就不一定是好的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经常性就顾此失彼性质的收不住),还不如顾全整体,放掉细节。

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互联网思维如同互联网本身,充斥大量的泡沫,要变成能作为核心导向的思维,还需从一些传统行业习得慢下来沉下去的态度,要不然,浪潮一退,必定能在沙滩上发现不少裸泳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