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缓的书影

41.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 201907

2019-07-25  本文已影响18人  禅鹅馋大鹅

喜欢程度:三星

图片来自豆瓣

这本书的确很薄很薄,在这个阅读本书不足的月份里正好可以用来凑数。

之前看过同一个系列的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感觉很基础。这次其实翻了10%,又有点后悔了。不过好在它薄,30分钟随便翻翻看完了,练习和例句没有仔细看。没想到竟然还写个这么长的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结构清晰的工具书,纯的“术”没有“道”。书中每章会在开头说结论,后面说例子,比较适合快速阅读。本书采用的这种写作结构也是它所提倡的。不过感觉这本书翻译的比较拗口,莫名的读起来不太顺。

看前面时候发现对我平时写作借鉴意义比较小,但后来发现这些建议和方法比较适合用在工作场合,包括报告、邮件、求职信、简历。

书中比较戳我的一个建议:实用具体的语言以及适当增加细节等例子。

我发现我写东西有个倾向,就是使用模糊而抽象的语言,比如只说出一个形容词,但不具体说我对这个词的理解,还期望懂的人自然会懂。

尤其在工作场合描述自己特点的时候,这种模糊性让我对自己难以下定义。比如我说我是个共情力强的人,是个喜欢了解别人内心的人等等,经常因为描述得太过模糊,而感觉对自己都没有说服力。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如何让别人相信?当然。模糊并不是根本原因,我觉得是内心的不确定性让我倾向于说得模糊。不过这个问题短期很难改变,既然看到了它,可以在“术”层面做出弥补,比如加上例子和细节的佐证。

常踩的坑与背后的心理因素

还有一些我经常中枪的地方,看书的过程中发现,其实这些习惯的背后都有更深层的心理原因。

比如“大概、可能、比较”等限定词用太多,会显得犹豫不决。我的确是觉得我的言论只是一家之言,不想显得我太武断,这背后有对自己的不相信,有担心别人的评价。

词语名词化太多,会使句子更长,使读者提取句子含义时更费力。我看到这点时,突然想到,难道其实我潜意识里并没想让人轻易看出我的意思?这个想法有点惊到自己了,因为我意识层面更经常担心自己说不明白,但仔细觉察下,发现潜意识里真的有没想让人看明白。这背后也有对自己的防御,担心自己被轻易看透,或者受到伤害。这个习惯在我工作报告里更明显,工作中会想故弄玄虚,对于写出的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会无意识地故意让人更难看懂。

还有我在工作中经常使用被动句式,之前被某任老板说过,但后来还没改过来就换老板了,于是我现在也没改。

“写作应该多用主动语态,少用被动语态,因为主动语态更以行为为导向,更直接、简练,减少了必需词汇量。”

我觉察到在沟通中我有时会故意隐去主语,这背后可能有对攻击性的隐藏,可能有对主动承担一件事的逃避,还有在关系中的自我保护。

最后,我觉得自己也是绝了,看了一本巨薄的写作书,竟然最后又联系到了心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