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研习教育婚姻育儿

没有“打击式教育”,打击就是打击

2018-07-13  本文已影响90人  琴韵怡然

日本有档综艺节目,其中的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在天台上大声告白。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只要想说,都可以站在天台上大声喊出来。

最近,中国也做了一个类似的节目,只不过,国情差异十分明显,中国孩子们在天台上喊的话,不是青涩少年的告白,而是对家长的“控诉”。

一、熟悉的“打击式教育”

很多中国家长,奉行“打击式教育”。所以,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这个初一的女孩叫袁璟颐,她吐槽:妈妈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比较,给自己造成了很大压力。

图片 | 网络

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正好就是自己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全联盟第一的学霸闺蜜。

图片 | 网络

她妈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你成绩这么差,她怎么会愿意跟你做朋友。”

图片 | 网络

除此之外,妈妈还习惯于否定璟颐的一切。

袁璟颐继续说,每次考试成绩下来,一定是先挑差的说。不管自己如何努力,妈妈给出的永远不会是鼓励。

“为什么你看不到我的努力?”台上的袁璟颐一脸委屈,已近崩溃。

图片 | 网络

但是,妈妈始终有她的道理。

图片 | 网络 图片 | 网络

听到这里,袁璟颐彻底崩溃了。

她告诉妈妈,自己不适合激将法,一味的否定只会让她觉得自己真的很差劲。

妈妈却一脸平静,理直气壮的质问璟颐:“我承诺你的我都做到了,但是你承诺的你做到了吗?”

图片 | 网络

女儿的诉求,是希望妈妈多肯定自己一些。

可妈妈却当着所有人的面,用她的理论彻底碾碎了孩子的自尊。哪怕自己的孩子早已在台上委屈的哭成了泪人。

面对如此强势的妈妈,璟颐受不了了,最终哭着跑下了台。

图片 | 网络

实际上,我们看到的这位女孩,在公众面前,开朗得体,不卑不亢,逻辑清晰,而且懂得表达善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子。可是在妈妈眼中,只是看到了学习成绩不如闺蜜,只是决定要打击,因为“不打击就有点飘”。

二、一味打击,挫伤孩子爱的能力

明星陈乔恩在《旋风孝子》节目中,每一期和母亲互动的场面都十分尴尬。旅程中母女两人相对无言,合影时母亲的手不知安放在何处。在上《非常静距离》的时候,陈乔恩也讲述了她从小在母亲的“打骂教育”中成长起来。她讲到,小的时候,她甚至宁愿选择在墓地里对着亡者的墓碑发呆,也不要回家面对母亲。成年后的陈乔恩很多时候都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宅”在家里,因为她不知道该如何与人沟通。

图片 | 网络

在一味打击的环境中生成长的孩子,长大之后也容易复制父母对待他的教养方式。不懂得发现别人身上的好,更没有力量去欣赏和肯定。甚至会在潜意识里认为,打击就是表达爱的方式。

所以他们成人之后,无论是在同事、朋友还是在亲密关系中,也容易去打击别人,对方会从ta的语言和神态中感受到被否定。这种沟通方式,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是“和谐杀手”。

图片 | 网络

三、一味打击,容易让孩子形成取悦型人格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从小不受父亲的喜爱,父亲总是板着脸对她。一次,松子和父亲一起出去观看表演,舞台上演员滑稽的鬼脸把父亲逗笑了。松子发现后,就时常模仿这个鬼脸,搏父亲的笑容。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松子在成人之后,每次遇到事情难以解决的局面,就对同事或者身边的人做这个鬼脸。然而,这个鬼脸常常弄巧成拙,把局面转变得更加难以收拾。

图片 | 网络

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感觉到,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容易使他们形成取悦型人格。

曾经有学生找我谈,父母从小就打击自己,长大后,自己的性格变得十分内向,不敢轻易说出自己的想法,朋友圈很小。生怕得罪人,和人沟通总是本能地顺从讨好,如果事情做的不好,会让自己陷于内疚之中,哪怕是他人的过错。

图片 | 网络

四、一味打击,会让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图片 | 网络

有人说:在打击式教育成长起来的人,大概就是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说服自己“我可以的”。

父母永无止境的打击没有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不会激励孩子奋勇向前。

相反,父母对孩子的挑剔和不认可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怀疑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并且逐渐的失去自我。

微博上的一个网友说:初中时,妈妈在KTV当众嘲笑打击她,让她感到无比羞辱,导致她至今都不愿开口唱歌。

妈妈一句有意或无意的嘲笑,对于孩子来说却像一根针一样,深深的扎在了心上。

是的,因为父母总说自己不够好,每次引以为傲的成就都会受到否定,慢慢的孩子越来越怀疑自己,陷入无限的自卑和胆小,从而磨灭了本就不多的自信心,失去了自我。

所以,打击式教育,只有打击,没有教育。

图片 | 站酷

梁启超的9个儿女皆为才俊,堪称家庭教育的大家。女儿梁思庄因为考了班上16名而沮丧时,梁启超的信这么写

“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因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级递升的洋孩子们竞争,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

他如此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这么写: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没有催促,没有指责,更没有打击,只有静静地等待,暖暖的欣赏,慢慢的信任。

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过: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一个孩子,该怎样才有情怀去欣赏琐碎人生中的点滴美好?

一个孩子,该怎样才有力量去面对漫长人生中的沟沟坎坎?

答案是:父母的爱。

无条件的,全然接纳的爱。

唯有爱,是真正可以激发他们变得更好的力量。

图片 | 站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