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学长的一封信

2018-09-11  本文已影响0人  xiaobohhu

亲爱的学弟学妹:

你们好!欢迎你们进入大学的校门,8年前的九月,我跟你们一样,踏入了大学校园;现在的你们应该在军训吧,作为一个过来人,想跟你们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if !supportLists]一、[endif]同学关系尤其是同学关系。同学关系和宿舍关系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现在你们应该属于甜蜜期,人和人刚刚相识的时候,总是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对方,现在,你们应该属于相互帮助的阶段,彼此争取友谊;相处久了,缺点会渐渐暴露出来,摩擦与矛盾就会慢慢出现,有城乡差异,也有南北差异,还有个人卫生状况和作息规律不同产生的摩擦。希望你们能够重视宿舍关系,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宿舍氛围。当遇到一些同学或者宿舍关系问题时,建议你通过沟通,寻找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包括心理老师)进行帮助;不要激化矛盾或者无视矛盾,学习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一项技能。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关于加入学生会和社团问题。学生会和社团会在你们军训期间做招新宣传,你可以了解一下,建议你参军一些学生会和社团,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学生会建议选择一个部门,不要贪多;社团可以选择2、3个自己喜欢的,毕竟大学还是要以学业为主,参加太多的社团会让你分身乏术,顾此失彼。我在大学期间,有几个同学都是因为参加过多的学生会、社团组织而挂科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女生在学生会多个部门任职且表现活跃,大一下学期学生会换届选举时,担任了学生会的一个部长,但是因为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生会上,致使两门科目挂科;在学生会任职属于锦上添花的事情,参加学生会可以让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结识一些其他院系的朋友,扩大自己的交际面,而且会在评优评先时给予加分,但是评优评先的前提往往是以学习成绩为基础,很多高校对于挂科学生是取消一切评优评先资格的。还有的同学,因为挂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在接下来的学期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复习之前挂科的科目,因为只有补考合格后,才能顺利毕业。在此,建议刚刚入学的你们,不要再走冤枉路。

另外,加入学生会和社团,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结识一批良师益友,不能把参加学生会和社团当成“当官”和获得荣誉的渠道。另外,学生会和社团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我大一参加了学生会的辩论队(高中以前没有说过普通话,z、c、s和zh、ch、sh不分),进去以后发现自己完全不能胜任,慢慢就脱离了辩论队。所以,建议你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生会部门和社团,不要好高骛远选择不适合自己的学生组织。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关于课程学习。因为大学不同于高中严格的管理,所以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如脱缰野马,甚至鼓吹逃课、翘课等行为属于必须经历的,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Scelars在《刻意学习》中“大学生为什么一定要认真听讲”的文章中指出:“1.认真听讲是一种能力。能力就像肌肉一样需要训练,既然需要训练就需要持续点滴地培养。而培养的方式就是在大学的每一个课堂上,要求自己认真听老师讲课。”

2.“课程讲的不好不能成为不听讲的理由。大学里面可能有通识课或者专业课,老师的水平可能也会有高低,于是现在流行的观点大概是,这个老师很水我就不听讲。其实我是不相信一个认为老师没水平的大学生,水平要高过老师的。你在大学里面认为那个老师是水货,这个故事的另外一个版本是,你走上社会以后,你认为你的领导没水平,但是更真实的版本是,你没有水平。”

3.“课程有用无用不是一个大学生的格局能判定的。现代的大学生最爱说的话就是,这些课程设置很落伍,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学了也找不到工作,都是无用的课程。其实我觉得很幸运的一点是,中国大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尽管有不足之处,但是幸好还是过来人设置的,而不是由学生自主设置的。”

以我自身为例,我大学是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当时记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班上有几个同学因为《高等数学》挂科而抱怨,抱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应该设置这种理科的课程,并举例其他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没有开设《高等数学》,当时,我也觉得这门课没有什么意义;同样我们还开设了一门《逻辑学》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很多同学来说,理论性太强,学起来更是非常痛苦,不少同学觉得逻辑学就是绕来绕去,将来毕业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什么实用性。

大学毕业后,我踏入了找工作的大军,亲身经历了文科专业就业难的惨痛,很多单位招文科生适合的岗位都会因为投简历的太多,而采取了先笔试后面试的选拔机制。参加大型企业笔试考得最多的就是行政能力测试类的,正是因为大学期间学习了《高等数学》《逻辑学》课程,我才能够在企业激烈的笔试中胜出。后来,又参加公务员考试,数学和逻辑学的基础再次帮我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公务员考试中胜出。

4.“跟上老师的节奏,梳理你的思路,这是最快的进步。如果你从大学毕业的时候,你的大脑里没有留下任何你的专业领域带给你的精神、信念、理论和体系,只是比走进大学的时候老了四岁,那你的思考方式很可能就是原生态的。”

5.“聚精会神在这个时代已经是稀缺能力,大学应该打好基础。出来混都是要还的。如果走神坐飞机的时间多了,课堂没有留给你什么,然后又占用了你大量的时间,相当于你的青春年华就这么荒废掉了。”

[if !supportLists]四、[endif]关于转专业。你们当中肯定有一些同学,因为平行志愿同意调剂,被调剂到了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专业;还有一些人因为对专业不了解,被自己报的专业录取,入学后听学长学姐讨论,了解了专业的主要课程和就业率以后,而萌发转专业的想法。

首先,各个学校转专业的要求不同,一些学校是军训结束就可以申请转专业,一些学校是大一结束申请转专业,无论哪种方式转专业,都需要经过转专业考试,通过考试才可以顺利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对于一些大一结束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大一整体成绩排名前列,才有资格参加转专业考试,所以,如果你准备大一结束申请转专业,希望你大学一年级努力学习,获取转专业资格。

其次,专业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专业都有其适用的领域,不要仅以就业率来评判专业的好坏,因为就业率每年都在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个人的特点和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最后,如果自己不喜欢现学的专业,又没有转专业成功,希望你能够摆正自己的态度,继续学好现在的专业,可以到大二、大三申请辅修,也可以去喜欢的专业听课(大学的课堂是开放的);我本科阶段的一个同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法律课程学习中,对法律产生了兴趣,大三结束时复习了一个多月,大四上学期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现在我乐家具做法律顾问。另外一个女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学专业学习中,对教育学产生了兴趣,后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

另外,大学毕业可以通过考研,考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最无益的就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转专业没成功,因为产生怨气,荒废四年时光。我大学期间一个同学,跟我一个院是新闻系的,他当年高考成绩645分,考复旦大学落榜,被调剂到我们学校新闻专业,因为自己喜欢财经,所以入学时非常讨厌自己的专业,这种讨厌加悔恨的心理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大一结束成绩太差,没有获得转专业考试资格,从此一蹶不振,荒废了四年时光,大学毕业时因为《高等数学》挂科而没有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希望你们能够理性看待自己的专业,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大学生活。

[if !supportLists]五、[endif]关于社会实践。大学里社会实践很多,尤其重要的是大学一年级结束的暑期社会实践,这是一个全国所有高校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所以,建议你一定要重视暑期社会实践,不要敷衍,不要随便找一个单位盖一个章,就交给老师,糊弄任务;如果你有能力,就自己组织社会实践,组织同学申报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如果你感觉自己能力不足,可以加入其他同学的实践项目,作为成员参与社会实践。

我大学时期,对自己缺少正确的认识,尤其是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误判,作为一个农民子弟,进入大学校园前,经常做的是读书和放羊两件事,根本没有组织过任何活动,自身组织领导能力较差,但自己却于大一结束时,作为一个项目的负责人申请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最终因为自身不善组织,导致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夭折。当时,我有一个南通的同学,他组织领导能力较强,我当时让自己快速成长的最好方法是参与到他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而非自己去组织一个自己不善于的活动。建议你们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劣势,选择自己适合的角色。

[if !supportLists]六、[endif]关于勤工俭学。不要在学习的时候赚钱。对于一些农村或者家庭贫困学生来说,很多人一进大学就开始想着找个兼职,找一个勤工俭学的岗位,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我不主张大学生外出做家教、做导购、做活动宣传员,很多高校图书馆、学生处、宿管处都有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可以申请一下。对于校外的一些勤工俭学岗位,一是有不少陷阱,二是时薪太低,不如节省时间用于学习。

青年作家李尚龙在《要么出众要么出局》一书中谈到:“大学四年,是吸收知识最密集的四年,时间如此宝贵,为什么要去赚钱呢?以后有的是时间去赚钱,却再也没有时间精力去学习了。学生期间,穷很正常,它更能给你保存志气和战斗力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并且有挑战的事情,而有些兼职是纯粹的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我大学同院法律系的一个方同学,老家是浙江农村,家庭条件较差,有一次我们聊天,他说:“我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到校外找勤工俭学的岗位,所以我想通过努力学习拿奖学金,也可以为父母减轻负担。”这个方同学大学坚持每天去图书馆看书,连续四年成绩排名全系第一,每年仅国家奖学金一项就可以拿8000元,连年被评为学生标兵,大学毕业后,他被报送到苏州大学法律系读研究生,现在已在苏州著名的律师事务所担任律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