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频

如何画一张自己的生命蓝图

2018-02-28  本文已影响176人  心空站

这周的李欣频《十四堂创意人生课》的解读来到了第三章——如何画一张自己的生命蓝图。

如何画一张自己的生命蓝图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一份好奇,我们会去看星座、或者做心理测试来更加了解自己,生命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

为什么要画生命蓝图

欣频老师说:老天生你,让你与别人的长相不同、生日不同、家庭不同、个性不同……就是要让你与众不同。你必须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一定有什么是只有你才能做,而别人做不来的。你们花越多时间了解自己、开发自己,你就会发现自己是一个开挖不尽的巨大矿坑,而不是人家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的垃圾场。

如何更加了解自己

1、从《感官五重奏》学习训练自己的感官灵敏度

很多时候我们变成很机械性地运用我们的感官,闻一朵花香,听一首曲子,尝一份美食,只会说,嗯,好香,好听,好吃,我们找不到别的形容词去形容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东西。当我们的感官钝化了,我们的心也就钝化了。所以欣频老师在画蓝图之前建议大家,先打开自己的感官。去触碰一个物体,它带给你的手什么感觉?粗糙的还是光滑的,热的还是凉的?去闻它的味道,它有什么样的味道,你要如何去形容它的味道,它的味道带给你什么感觉?去仔细观察它的纹路,它具有怎样的形状、怎样的纹路?它的纹路、它的样子让你想到什么?去听它的声音,当你的手抚过它的表面时,它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这摩摩索索的声音让你想到了什么?带给你什么感受?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是否也是一首乐曲?用舌头舔它一下,它带给你什么感觉?和鼻子所闻到的味道有什么不同吗?它带给你舌头怎样的感觉呢?

当我们生活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似乎被外界发生的事搅得心神不宁,于是变得开始去对抗这个世界,运用自己所有的能量,去解决事件,处理事件,没有时间好好欣赏这个世界。当我们去旅行时,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想到的只是拍照片发朋友圈,标记自己又去了哪里。当我们旅行结束回到家时,却什么都不记得。如果我们可以打开自己的感官去生活,去旅行,那会是什么样子?当我走在每天上班都经过的小路时,我不再把耳朵塞上耳机,我仔细聆听这条小路上的声音,车声、鸟声、脚步声,它们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我不再匆匆赶路,而是去体会,当我的脚踏在上面时,我有什么感觉?这一步和下一步的感觉一样吗?我仔细观察小路四周的样子,发现原来这个地方竟然有这样的景象。每一次听、每一次看、每一次闻、每一次触摸都像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一样。《画皮2》中,当赵薇和周迅互换了皮囊之后,小唯第一次有了感官,当她呼吸到第一口空气时,当她光着脚踏在地上时,当她用手触摸一朵花时,她新生的感觉是那么的令人颤抖。

当我们被事件打乱时,也可以试着去重新打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的感官带着我们重生。

2、扩大感知范围

记得小学时候最喜欢的节目是《正大综艺》,在“世界真奇妙”中,跟着镜头和主持人的脚步去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文化和自然风光背景下的人们的生活。《新约全书》电影里,有一个人问一只鸟,世界这么大,为什么你要止步于这个小小的公园呢?小鸟回答他,同样的问题我也想问你。于是这个人带着小鸟去环游世界了。这几年很火的节目,比如《花样姐姐》、《花儿与少年》都是一大群人去旅行,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环游世界的梦想,也许我们的灵魂被设计成不安于室,渴望去走走看看。

除了真正地让身体去旅行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的方式让灵魂去旅行。这也可以作为真正旅行前的学习,通过纪录片先对当地的风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带着问题和目的去旅行,相信收获是更大的。

当然,在旅行过程中,也可以打开自己的感官,调用自己全部的感官去感受那个地方,这样回到家以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通过一个气味、一种声音,把我们带回当初旅行时的感受。

3、记录梦境

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中说,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桥梁。如果我们想要去了解我们的潜意识,梦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创造的来源都是梦境,我们也很喜欢给别人讲我们做过的好玩的、奇怪的梦。我们也喜欢去查梦的意义,去看《周公解梦》。我们可以通过记录梦境,了解自己的潜意识。

欣频老师在书中推荐大家去看《你是做梦大师》,这是本教你如何孵梦、解梦的书。梦境不再是夜晚中无意义的图像和片段,记录它、观察它、总结它,找到它背后的意义,甚至可以让梦为你而工作,你工作上、生活上的问题,也可以透过梦境,找到答案。

如何绘制自己的生命蓝图

在这本书中,欣频老师用了不大的篇幅简单地讲了一下画生命蓝图,如果想具体看如何操作,可以去微信公众号——李欣频中找一下2016年蓝图课的线上版,或者是经典创意四堂课的线上版。我也曾经写过一篇2014人生蓝图课的笔记,大家可以参考。

2014年人生蓝图课笔记

2016年人生蓝图课笔记

在这本书中,老师建议大家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入手,写出自己从小到大的兴趣爱好、梦想,然后将其中一到两个发展成专业。

很多书中都不断强调兴趣爱好的重要性,兴趣爱好就是我们的天赋所在,天赋gift,其实是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如果我们不去发挥自己的天赋,就会始终有一股能量憋在心里发不出来,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觉得生活没有乐趣。

我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从小被教育说兴趣爱好不能当饭吃,你要先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然后业余时间才可以发展兴趣爱好。于是,我们被迫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将能量耗在不喜欢的事情上面,为了钱而工作,还怀抱着兴趣爱好不能当饭吃的信念。

但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和书籍教导我们、鼓励我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你的兴趣所在就是上天赐予你来这个世界的礼物,它随着你一起来到这里,就是要让你把它发扬光大。兴趣爱好就是你的能量所在,当你在发挥自己的天赋时,就会产生共振效应,你的能量,以及这个天赋的能量都会被放大,于是世界的频率就被提高了。

欣频老师在建议大家写下从小到大未完成的梦想,然后通过自我再教育,把这个梦想完成。

在这里我想讲方文山的例子。方文山他最大的梦想是影视相关的事情,他渴望拍电影,但是十几年前台湾电影市场很不景气。于是他想说,电影就是在讲故事嘛,电影可以讲故事,文字也可以讲故事,音乐也可以讲故事,于是他开始写歌词。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被吴宗宪发掘,和周杰伦搭档之后大火,也终于在2015年执导了自己第一部电影。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欣频老师的第一个建议:帮自己建立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

欣频老师说:

如何画一张自己的生命蓝图

我作为一个体制内的员工,深深觉察到公司需要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岗位。而随着这两年的信息化的建立,很多岗位也逐渐被取代。很早以前微信中流传了一篇文章,细数那些已经消失的行业,其中不乏那些十几年前被认为是很好很稳定的工作。现在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未来也会有更多的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那么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和别人拿不走的身份就是当务之急。

欣频老师的第二个建议:新世代生存法则

欣频老师通过《BOBOs布波族》这本书,总结出了六条新世代生存法则:高学历+高创意+高执行力+高效率+高表达力+高洞察力。我们在进行自我再教育时,也应该着重培养自己这六方面的能力。

欣频老师第三个建议:阅读与书写能力

李笑来老师说,写作是受过教育的人一项基本和必备能力,千万不要将写文章当做自己出人头地的工具,这样的心态会使人扭曲和被误导。

李欣频老师说:

如何画一张自己的生命蓝图

欣频老师还建议大家去做这样的练习,如果让你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你会怎么设计?我最近在看张爱玲的书,这个思考是很有意思的。张爱玲笔下那个年代的上海是什么样子的呢?人们穿着怎样的服装?梳着怎样的发型?戴着什么样的饰品?街道是什么样子的?商店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思考好像打开了一个虫洞,让我从21世纪的北方城市,一下子进入了民国时期的老上海,好像时空穿梭一样好玩。

欣频老师的第四个建议:短、中、长期人生计划

如果明天意外来临,突然面临死亡,你有什么事没做是让你觉得遗憾的?

日本一位照顾临终病人护士大津秀一,在亲眼目睹、亲耳听到1000例患者的临终遗憾后,写下了《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一书。这25件遗憾是:

第1个遗憾: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2个遗憾:没有实现梦想

第3个遗憾:做过对不起良心的事

第4个遗憾:被感情左右度过一生

第5个遗憾:没有尽力帮助过别人

第6个遗憾:过于相信自己

第7个遗憾:没有妥善安置财产

第8个遗憾:没有考虑过身后事

第9个遗憾:没有回故乡

第10个遗憾:没有享受过美食

第11个遗憾: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工作

第12个遗憾:没有去想去的地方旅行

第13个遗憾:没有和想见的人见面

第14个遗憾:没能谈一场永存记忆的恋爱

第15个遗憾: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第16个遗憾:没有生育孩子

第17个遗憾:没有看到孩子结婚

第18个遗憾:没有注意身体健康

第19个遗憾:没有戒烟

第20个遗憾:没有表明自己的真实意愿

第21个遗憾:没有认清活着的意义

第22个遗憾:没有留下自己生存过的证据

第23个遗憾:没有看透生死

第24个遗憾:没有信仰

第25个遗憾:没有对深爱的人说“谢谢”

我们从死亡中学会生存。在充实和开发自己的时候,把自己不做会遗憾的事优先去完成。

欣频老师第五个建议:把握人生每隔七年改变的关键时刻

欣频老师举自己的例子。

如何画一张自己的生命蓝图

提醒我们要利用好每隔七年的重大转变时刻,就像冲浪一样,利用好浪的起伏,在浪的最高峰一飞冲天。

欣频老师的第六个建议:20岁时当做30岁

这个加减年龄的做法是在提醒自己不要被年龄所束缚。我所在的企业去年一年员工大换血,很多岗位被信息化取代,很多员工被退休,这让很多在公司干了20多年的老员工们惶恐不安。他们说,我们岁数大了,啥也不会,学啥也晚了,出去了要做什么呢?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了王德顺,伴随着他的是一串数字:24岁成为话剧演员,44岁开始学英语,49岁开创造型哑剧,57岁创作全新的艺术形式“活雕塑”,70岁开始有意识地练腹肌,79岁走上T台,1936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经81岁了,但还有追求。 他就是一个超越了年龄限制的典范。

当然不服老还可以反向应用。在20岁时,把自己当做30岁,拥有30岁的景深与视野,更加稳重。适时不断变换自己的年龄,给自己更大的空间。

下周继续剖析《十四堂人生创意课》,敬请期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