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苔青下的时光故事

广播声里的童年

2018-07-24  本文已影响270人  pixiu小品文

        小品文/高平

   “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小朋友,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今天,由孙敬修老爷爷继续我们讲解《西游记》的故事……”

  小时候,当收音机里传来这样的广播时,我和弟弟先是一通欢呼,然后就乖乖地、不敢出声地等着了。等什么呢?等中央台的少儿节目-《小喇叭》开播。

  不一会儿,那亲切熟悉的声音就开始了。“小朋友,今天,孙敬修爷爷为大家讲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话说有一天,唐僧师徒三人来到了……”

  70年代,家里没有电视,也没有手机和网络,收音机是唯一的家用电器,而《小喇叭》是我们最爱听、又不敢错过的节目。那时候,物质条件虽然差,但精神生活并不匮乏。听广播,了解外面的世界,成为大人小孩认知世界的窗口,也是最为奢侈的一种享受。

   如今几十年过去,收音机早已被淘汰,全家人一起听广播的场面也成为历史。至今想起来那些难忘的日子,都倍感温暖。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的童年是在广播声里渡过的。

      (一)最珍贵的家电

  第一次听收音机是在小学同学家。回到家,我就央求起来。“爸爸,什么时候咱们也能有个大收音机呀?”

  爸爸没说话,只是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妈妈有些犹豫地说:“村里已经有大半人家买了收音机,说实话,孩子们一天天大了起来,我们也该有一个。不过,要等……今年的鸡蛋猪肉不值钱,要等秋天卖了猪,攒点钱才行。”

  转年春天,我们家也有了收音机。它是爸爸特意骑自行车到城里买的,用花毯包着背了回来。它不是那种小不点的袖珍货,个头比同学家的大多了,几乎花掉了家里半个猪的钱。

  收音机到家后,一家人好不高兴。选来选去,最后它被摆在了大红柜上的中堂左侧,离炕沿不远不近的位置,理由是放近了,害怕不小心碰到地上,远了又担心听不到声音。

  70年代,家家缺衣少吃,要是谁家能有一个收音机,是很神气的事情。我们这些孩子从来不敢去动它,生怕弄坏。为此,妈妈还亲手缝制了一块小花帘,不听的时候,用花帘盖好,防尘防潮,如尊重神明一般对待。听爸爸说,家里的大红柜是我奶奶的婆婆的嫁妆,后来传给了奶奶,等我妈妈嫁过来时,又传到了我家,已经传了好几代人。它有3米长,油漆刷的红彤彤,如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亳无疑问,在这个祖传的、油闪闪的大红柜上,配一个稀罕的收音机,上面再罩个小花帘,多美!如果有邻居来串门,找开新买来的宝贝让人家听听,心里更觉威风神气!

  其实,当时还不叫收音机,称作半导体。准确地说,我家买的是一个台式半导体,是当时家里最贵的电器。

  没有收音机之前,我们主要听大队每天播放的大喇叭,它基本是用于向全村人发布重要通知的。中午和晚饭后,会放一放新闻、德德玛的歌曲和山西晋剧,但从来不放类似《小喇叭》一样的儿童节目。因此,新买的收音机就成了我们至亲至爱的宝贝,听《小喇叭》也成了每天的习惯。这个节目每天晚上8:00开始,8:30结束,正好讲半个小时。

  家里有了收音机,好处不言而喻。想什么时候听,随时可以打开;想听什么,可以自由调台,再也不用受大队喇叭播放上的拘束。除了听《小喇叭》,还可以听听广播剧、新闻、评书和歌曲。

  盛夏,内蒙古要到傍晚8:30太阳才落山。当《小喇叭》开播的时候,父母从不打扰,因为他们知道,我和弟弟离不开这个节目。冬天,天黑的早,8:00基本吃过了晚饭,父母也会凑过来,和我们一起收听孙敬修老爷爷讲的故事。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没有电视和手机,收音机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是无穷而美好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着广播,窗外寒气逼人,屋子里却是其乐溶溶。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喝起了浓茶水,妈妈纳着布鞋底,一叠一叠的旧布摆在炕上,有时候她还会随广播里的歌声哼几句。父母满身的疲惫,似乎也很快消失在了广播声里。有时候,我和弟弟写好作业,听着听着收音机,就进入了梦乡。第二天醒来,总是对没能听完故事而后悔不已,埋怨起父母来。

  有一次,收音机突然不出声,以为坏了,再也听不了《小喇叭》,为此我还哭了眼泪。爸爸把收音机搬到炕上,拧开螺丝,拆开背箱板,要自己修理。看到里面全是无法动手的二极管时,还被妈妈骂了一通。“你一个庄户人,修修自行车还行,怎么会修这种高科技?快送城里修吧。弄坏了,怎么办,要知道我们辛辛苦苦一年的猪钱全在它身上!”

  爸爸不听,硬是自己修好了它。我和弟弟都夸赞爸爸真厉害,什么都会修。他却笑着说了原因,收音机每天摆放在固定的位置,没有磕碰过,也没人动过,因此内部不会有问题,问题在外面,结果换了截电源线,就好了。事虽如此,我和弟弟仍然打心眼里佩服爸爸,他不但会修自行车、农机车、村子里的收割机,原来连收音机也不在话下,真是了不起!

      (二)一个梦

  每晚的《小喇叭》节目,陪伴了我们许多几年,从小学一直到初中,等上了高中,这份情缘才被隔断。因为我和弟弟先后离开家、到外地去上了高中。只有放假回家,才能和已经长大的妹妹一起,听听那记忆中永不会褪色的广播声。

  记得上小学时,听到过《高玉宝的故事》、《刘胡兰的故事》,因为心里受了很大的触动和感染,我还特意翻出学过的课本,重新温习了一遍课文,从而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也加深了理解与记忆。这就是《小喇叭》节目给我们的帮助。

  到了初二,有一天再次从广播里听到《刘胡兰的故事》时,我流了泪。这次,不光是为故事里的小英雄流泪,而是为我的一位小学老师。

  小学4年级,我们迎来了一位有才气的新老师。一位没能考上大学的年轻姑娘,当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她长得文质彬彬、优雅美丽,还十分爱动感情,我们背地称她为“小老师”,因为她只比我们大10多岁。

   “小老师”最喜欢讲刘胡兰、高玉宝的故事,还有《收租院》那篇文章。至今忘不了刘胡兰面对铡刀的那份大义凛然之气;“半夜鸡叫”的周扒皮是如何折磨长工们的;还有遇上交不起租的农民,大地主刘文彩就会把他们关在水牢里的残酷场面。这些让人悲痛的故事,听哭了孩子们的心,也讲哭了老师自己的心。每次讲到这些故事,她总是比学生们哭的早,哭的厉害。全班20多个学生,虽然年岁尚小、心灵稚嫩,但都十分清楚,我们的“小老师”是一位差点考上大学的落榜学生,落榜是因为她当初没有好好学习。

  可惜,她结婚后没多久不幸去世,才20多岁就离开了我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我们再也看不到了那位心地善良、纯真纯情、饱受孩子们喜爱的“小老师”。她那么年轻,上苍就无情地夺去了她的生命,时间就是我上初二那年。这也是后来我每次听到《高玉宝的故事》、《刘胡兰的故事》,还有《收租院》的故事时,就禁不住要想起“小老师”的原因。

  1984年,在乡里上初二那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西北,计划生育、包产到户,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就在那个人人跃跃欲试、都想大显得身手的日子,我们却失去了那位曾经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梦想的“小老师”。如今,她再也没有机会看到21世纪是什么样子了,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学生了,再也看不到改革开放40年来这遍地的绿野与生机。

  至今记得,她说过的那番语重心长的话。“大家要好好学习,从小发奋,老师愿意和你们一起加油,共同奔向美好的2000年。到了2000年,你们就30多岁了,而我是40多岁。美好的未来在等着我们,21世纪会比现在强许多,强和美的让人不敢想像。同学们,有一天,当你们长大了,过上了好日子时,千万不要忘本,不要忘记家乡、农村和受过的苦,要学会忆苦思甜。等到那一天,老师会为你们高兴……”。

  长大了,我才明白了她这一番话的意义。当年,她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超过她,考上大学呀!因为没能考上学,她才留在了农村。她的心中有一个梦,但没能实现,对此她是一点也不甘心的。所以“小老师”才会经常说那番话,才会那么用心教她的学生,她把自己的梦想全部寄托在了孩子们身上。

  这是近40年前的事了。如今,时光早已超过2000年,这个带有特殊意义的标志性年份也已成了过去;如今,我们真的脱离贫穷,过上了好日子,甚至远远好过“小老师”当初描绘的样子;如今,我们真的长大了,心灵不再稚嫩,也懂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然而,当我们拥有这一切的时候,“小老师”却不在了,她只比我们大10多岁呀,她也曾是一个孩子。

  她活着的时候,对任何事物都心怀希望和信心,又容易动真情。我想,这是她正值芳年,对生活充满激情与报辜的最好体现。除了教课本上的知识,她还经常讲一些有助于学生们树立远大志向的故事,这些故事一生都在影响着我们。富有,并不能忘本;贫穷,并不代表失去理想。在很早以前,她就为我们的成长种下了这样的种子。我知道,几十年来,她一直在天堂里为我们默默鼓掌加油。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觉得生活这么有奔头。

  我怀念有收音机的时代、怀旧听广播的童年,更怀旧我的年轻的却过早离开尘世的、小学4年级的语文老师;我爱有收音机的时代、爱有广播陪伴的童年,更爱曾经给予我们梦想的却芳华早逝的“小老师”。

  小老师,我永远爱您,您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明亮的太阳!

  假如“小老师”还在尘世,如今她该是60多岁。许多时候,当我们回想起几十年前,有收音机的时代,总是觉得非常甜美和温馨,那些听广播的日子也是让人倍受鼓舞的。然而,我常常认为,我的曾经的“小老师”的声音,比世上任何的声音都要甜美、温馨、令人鼓舞。为什么?因为那里面有梦想、真挚与世上最无私的爱……

    (三)最好的德育课堂

  70年代,除了听《小喇叭》里的故事,我们还经常听一些广播剧和评书,单田芳的《吴越风云》是我听的第一部评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忠言,中了西施的美人计,伍子胥在辕门自尽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广播里的故事,总是能让人的心灵受到启迪。

  《夜幕下的哈尔滨》是上了初中时听的。如果说收音机和广播声会给人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或者说一种抹不掉的情感来,那么这部评书就是最好的证明。王刚就是因为播诵《夜幕下的哈尔滨》而成名的。后来,看到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大奸臣和珅的扮演者是王刚时,我怎么也不敢想相信是他。曾经,他的声音是那么的深沉、动情、久远,总是能够把我们带回到白色恐怖下的东北。

  日本鬼子的凶残、抗日英雄的斗智斗勇,从广播里仿佛能够感到哈尔滨处在垂垂夜幕、滚滚阴霾之下,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到大结局时,玉旨一郎深爱卢秋影、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均被战争彻底破碎时,我们的心也是碎的。卢秋影、玉旨一郎,仍然是记忆中不会忘怀的两个名字。

  还有后来的评书《新儿女英雄传》,发生在冀中白洋淀地区的自卫队(雁翎队)的抗日事迹,都是吸引我们的好故事。

  当年,我和弟弟一边听小说,还一边讨论过许多次呢。几十年过去回头看,我觉得,小时候的广播声就是我们童年最好的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它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影响了我们的人格和品质,它完全可以称的上是课堂之外最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课。

  后来,没有想到,我会来哈尔滨上学。第一次站到这个历史悠久、充满故事的城市,看到哈尔滨的天空是如此风和日丽,心里真的为它已经没有当年《夜幕下的哈尔滨》那种阴惨景象而高兴过。入学后,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时,看到抗联英雄的事迹、居所、所受的迫害。卢秋影和玉旨一郎,这两个小说里的名字再次浮现在眼前。曾几何时,我又想起了我的那位逝去多年的“小老师”的告诫,“人永远不要忘本,要知道忆苦思甜”。童年如此,成年如此,老年也应该如此不变……

  想想现在的孩子们,每天除了追求成绩、忙于补课,剩下的就是手机,人格品质教育和高贵的学分比起来,有谁会那么重视?如今,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但孩子们普遍是不听广播的,很少有孩子去听评书、大部分孩子是很少去阅读课外书的。在听故事和阅读中学会思考与成长,他们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氛围,也根本不会体会到广播声给我们童年带来的感受的。现在,如果让他们去听《吴越风云》、《夜幕下的哈尔滨》、《新儿女英雄传》,一定会被说成是不误正业;一些学龄前的孩子,可能还会去听孙敬修老爷爷讲的故事,但是对于已经上学的孩子,如果还让他们去听,可能会变成笑话。

  这样的做法,确实有变成笑话的例子。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一所小学,想训练学生表演刘胡兰被害的场景,借以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上台作表演,当他面对敌人的铡刀时,临危不惧,振臂高呼,“我是刘胡兰,我不怕死。怕死不当共产党员!你们来吧,来铡我,我不怕!我不怕死……”他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这样喊着。

  显然,这位少年理解了故事的精髓,也体会了刘胡兰被害当时的场面。否则,他不会表现的那样正义凛然,那么淋漓尽致。他哭了,哭的义愤添勇,而且在课本的文字之上,还做了临场的发挥。“你们来吧,来铡我,我不怕,我不怕死……”

  如果您是一位生于60-70年代,或者更早出生的人,一定会为小小年纪的他骄傲与喝彩的。然而,现场的同学,被感染者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都在哈哈大笑。很明显,他们心里在说:“看,这个家伙有多么傻气!”这段视频在网上传播很广。

  讲这个题外话的目的是想说明,人的童年就是一张白纸,需要有人帮助和引导,为他们涂上绚丽的色彩,而这份色彩必然是以正能量的理想情怀为底色的。60-70年代,国家是一穷二白的,生活也是缺衣少吃的。与新生代的孩子们相比,我们的童年反而是有情怀、幸福而充裕的。那个时候,虽然物质上不丰满、不富有,但精神层面却是不苍白、不贫困的。我想,这一切皆因我们是伴着广播声长大的,皆因我们曾经终日沐浴在了有助于树立良好情怀的《小喇叭》的世界里。

  百度查询显示,“《小喇叭》节目于1956年9月4日开播,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半个多世纪里,它教育、培养了共和国近三代人的成长。有评论家指出,小喇叭的广播故事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细致、体贴、亲切、流畅,充满了对儿童的呵护和关爱之情。在一段时间内,甚至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少儿广播节目,因而也曾经是中国大陆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档少儿节目。”

  其实,人格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无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那些来自广播里的声音,难道不是一种最好的育人育德课?

    (四)爷爷也是个评书迷

  我的爷爷也喜欢听小说和评书,但他更喜欢听古典小说,比如袁阔成讲的《三国演义》、单田芳的《隋唐演义》和《薛刚反唐》、著名女评书艺术家连丽如讲的《岳飞传》等。

  早年,家里没有收音机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大队的广播来听评书,但播放权在大队,因而经常不能按时听全。后来,叔叔家先买了收音机,可又不能每天搬来搬去,爷爷想按时按点听,怎么办?叔叔为住在隔壁的爷爷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在介绍这个好方法之前,我想说一下,在大队的大喇叭到家用收音机出现期间,广播的一个过渡方式-小喇叭。这个小喇叭不是前面我们说的中央台的少儿节目,而是指实实在在的、外观像帽子一样大的小喇叭。

  记得到了80年代初,大队为村民的小院统一安装了一套小喇叭。我家是安装在房檐下的檩头上的。一根线从喇叭里出来,接到了屋顶的音频线上(由大队统一拉至每个家庭的专线),另外一根由喇叭出来直接垂至地面,埋在了土里,叫做地线。用手摸摸,有阵阵麻丝丝的感觉,但不会电死人。

  有了小喇叭,真是一种幸福。大队的大喇叭一响,家家户户的小院子就同步出了声,就连院子里的鸡鸭牛羊也停止了吵闹,仿佛也在驻足静听。从新闻联播到村子里的通知事项、从广播剧到优美的歌曲、从评书到曲艺节目。但总是没有人放少儿节目-《小喇叭》。我想,大抵是因为放广播的是大人,觉得这种东西太孩子气。主宰者是放广播的人,我们只能被动听,没有选择的权利。好在,院子里安装了小喇叭之后,大队的播放每天都很及时。

  从小,我们就是听德德玛的歌声长大的。当时,德德玛也就三十几岁,已经是内蒙当地知名的歌唱家。她虽然唱的是蒙古语,听不懂,但歌声带来的美让人充满遐思,我们总是头枕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夜色美》进入梦乡的。另外一首每天必放的歌曲是《草原晨曲》,它是一部故事片的主题曲。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

  啊!草原千里滚绿浪,水肥牛羊壮

  再见吧,绿色的草原

  再见吧,美丽的家乡

  啊!为了远大理想,像燕子似的飞翔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

  啊!烟囱林立破云霄,百花绕厂房

  再见吧,青色的草原

  再见吧,红色的家乡

  啊!为了草原钢花怒放,我们将飞回包钢

  这首歌主要描写了建国初期蒙、汉人民共同建设包头钢铁基地的故事。早晨,上学的路上听,会觉得阳光是那么的清新明媚;中午听,会觉得我们胸中是那么的充满力量;傍晚听,会觉得我们已经随那金色的黄昏,飞驰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仿佛感到包头钢铁的钢花在草原上熊熊怒放;晚上听,我们便像燕子似的,飞翔到那装满美妙与理想的梦乡……

  有了这些精神上的享受,生活充满了梦想和希望。然而,小喇叭也有让人不如意的时候,会发出丝丝啦啦的躁声,吵的让人听不下去。

  这时候,爷爷就会提醒说:“是不是今天忘了去浇水?”。听到这句话,我们就会端着一瓢水,跑到屋檐下,浇在地线处,广播里的杂音就会消失。

  后来,我们养成一个习惯,只要没事的时候,就像浇花一样,在掩埋小喇叭的地线处浇点水,常天保持那个地方湿润。遇到刮大风的时候,浇了水也不起作用,小喇叭里丝丝的躁声会小些,但总弄得人没有好心情去听。

  后来,叔叔家有了收音机,情形彻底改观。他和爷爷想出来了一个好主意,专门从他家的收音机里,拉了一根几十米长的耳机线,穿过屋檐下,一直接到了爷爷家。终于,爷爷可以躺在隔壁自己的土炕上,戴着耳机听评书了。

  叔叔是乡邻们公认的好木匠,他经常外出干活儿,见的世面多,办法也多。他为爷爷专门买回一个头戴的大耳机,外面还包着一层海绵,很舒服。至于他从哪里弄到几十米的耳机线,我是不知道的。长大了,我才知道,耳机线如果太粗太长,音质是受影响的。叔叔当年用的耳机线很细又耐用,确实很专业。

  从此之后,爷爷想什么时候听,就吩咐打开叔叔家的收音机;他想听什么内容,就吩咐调到哪个台。每天,要听的内容几点播放、几点结束,记得一清二楚。后来,他还成了一个天气预言家,“告诉你爸爸,下午不要去太远的那块地干活,早点收工,有雨。”“告诉你叔叔,木匠活不要铺的摊子太大,这几天要变天。”

  爷爷说的总是很对,不是下雨就是变天,为啥这么准?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他是每天按时听收音机里的天气预报的。

  爷爷最喜欢的评书是《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经常给我们讲其中的经典故事以及故事反映出的道理。“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借东风火烧赤壁“等故事,让我们从中知道了诸葛亮用兵如神、周瑜年轻盛气、刘备以品德服人的道理。

  爷爷80岁那年离开了我们,奶奶97岁时去世。她活着的时候,过春节时,家里的年画总要挂一幅《桃园三结义》,要么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图。我们知道,奶奶还在想念爷爷,保持了爷爷活着的时候的喜爱。我们这些孙子们也会从观赏这些年画里,找寻刘关张三兄弟的似海恩情、寻找当年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眼花缭乱的路线。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地重温爷爷讲给我们的故事,还有一生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

   如今,广播声随收音机的衰落而失去了光彩,虽然手机、电脑里仍然有广播,但它远远没有了小时候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与韵味,它给我们注入了一种无法抹掉的特殊感情。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的亲人也一辈一辈变老,甚至于去世,但他们给我们的关爱和教诲,如曾经的广播声一样,让人受益终生。

  在我们的生命里,总会有一些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总会有一些声音同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它们不仅是震动了我们的耳膜,而且震动了我们的心灵。无论冬夏如何翻复,岁月如何轮转,那些曾经的广播声、那些曾经影响过我们的人,总是如一盏希望的灯火,照亮了每个家庭,每个角落,每个人的心灵;它们如一片广阔如茵的草原,任你我把希望的种子播撒,把梦想的翅膀展开,自由地追逐人生的价值与风采;它们又如一条永不停息的、金色的、潺潺的溪流,让我们的人生泛起粼粼波光,留下斑斓的记忆。

  在梦中,在此刻,在未来,童年那熟悉的小喇叭已然响起,它如奋斗的号角一般,正鼓舞着我们在未来的路上,越走越波光粼粼、斑斓四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