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父母带给我们的坏影响,认识自己,你需要做到……

2018-10-21  本文已影响0人  薰衣草面包房
s29746097.jpg
                              一.认识自己的方法及其局限

我们喜欢看鸡汤文,我们都报了一堆网络课程,做了这些似乎我们就能改变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就能得到能力升级,就能改变在环境中的际遇。

但是,很遗憾,这些在我们焦虑中做的选择对我们没有很大帮助。

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从自身由内往外地去观察去思考我们是怎样了,只是别人发布的广告中去种植别人的思考而已,那些思考没有对我们自身情况的分析,所以对我们的问题没有针对性。

认识你自己,这是希腊德尔菲太阳神庙上镌刻的三条著名箴言之一。该如何去认识?

我们常常和朋友聊起各自的喜好、理想、意中人,常常做心理测验了解性格、气质、职业倾向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了解自我的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现在的自己。但是,我们为什么和怎样成为现在的自己,却是不得而知的。这些测试里带着中性的态度来解释我们很表层的自己。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流派采用了回溯法,注重分析每个人具体的成长环境。这一方法是弗洛伊德在1885年拜巴黎著名精神及人脑科学家 Charcot 为师时开始萌芽,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方法能把我们带入到我们的潜意识、我们人格中的阴影部分,甚至是见不得人的部分。

苏珊福沃德采用了这个方法分析了有害的家庭行为模式,来告诉我们在早年的家庭环境里我们遭受到的有伤害的对待和错误的教育方式,帮助我们分析我们自己存在的问题根源。

                                              二 中国式的有毒父母

连岳是目前中国很热手的现实教育作家,在他的公众号可以看到中国家庭教育的第一手真实信息,都是忠实读者对他呼声的回应。以下是摘取那些读者留言中典型的中国家庭关系实录。

事例一:否定式父母

从小到大被否定长大的孩子,外加冷暴力,吼叫是常态,基本上没有关心,从来没说我一个好,永远都是哪里哪里做的不对,也不教,就是一个劲的说你不好,从小到大的性格就是内向孤僻自卑,心理病严重,昨天跟我妈说到这个问题,她根本不吃这一套,还怪我,她老了,大家都来欺负她,我知道自己的无能不能去怪罪到她的身上,但是她给我的伤害真的太重了。如果我早点认识你也该多好!

事例二:恐慌式父母

我妈喜欢到处搜集负面消息来讲给我们听,以此为警惕。从小到大听了二十多年,不知道是本身胆小还是受其影响,自己做事总会悲观的想,谨慎了又小心,比如做飞机会担心坠机,偶尔心中会有一种恐慌感,开怀大笑的时候就有一个声音说有不好的事要发生了。这种情况延续到谈恋爱,我妈总说等你嫁了有苦你受,谁家女儿被老公打了,谁叫女儿现在过得很惨,谁叫老公包了小三,所以我一直没有谈恋爱也不敢,害怕悲伤日子。直到27岁了,看到周围朋友有过得好的过得不好的,我才慢慢走出婚姻苦的观念。即使是这样,我还是会联想到要是以后老公有小三怎么办,要是怎样怎样怎么办。我不想去想,但这些念头就会出现在脑海里,这是病,得治。

事例三:暴力式父母

我与爸爸的关系比你的更糟糕,他和我妈打了半辈子,我三四岁就目睹过他差点把我妈捂死或勒死的场景,劝架也被揍。他两天一小酒,三天一大酒,喝完就发酒疯揍我们,大冬天穿秋衣秋裤给他跪在地上,他拿扫帚打我和弟弟。虽然我从小生活用度不愁,这是他的功劳,可是我宁可自己没有爸爸。现在我也33岁了,我也做过教育他们,梦想让他们改变的无用功,后面我放弃了,把精力放在了自己身上。我现在还是一听见我爸说话,我都睡不着觉,心理阴影太深了,这还影响了我的高考成绩。我成绩一直很好,现在读了博士,也有体面的工作,但是我比同龄人始终缺乏安全感,更急躁易怒,这样的经历让我患上了躁郁症,现在我也这样的自己和解了。我迈不过这道卡,感觉不会原谅,也不想再有瓜葛,养老什么的该给钱给钱。我今年刚结婚,任务是处理好自己的小家庭,希望你也能调整自己的心态,父母不再是我们的天,我们要成为自己的保护神,祝好。

还有挫折教育,穷养富养教育等,这些父母教育方法的背后带着爱吗?

如果不是,他们确实存在抚养关系,很少人能做到抚养陌生小孩,还出钱出力。

如果是,却又那么拧巴,句句带刀,冷酷袭袭,甚至出现了死亡的阴影,子女成年后普遍都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家庭成员老死不相往来。

佛家说的孽缘,大概就是这样的。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大文豪托尔斯泰在他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就如古代智者那般道出这些家庭关系的种种状况。

但是,就这样概括完了,佛的远离俗世和文学的高于生活,他们的总结总让人觉得隔靴捎痒。
好吧,还有更厉害的,立足于生活的心理学把这些孽缘捋了一遍,说的透透的。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
苏珊*福沃德带着她的大作——《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带给我们更精辟有深度的答案。

苏珊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活动家,她的诸多著作就是针对亲密关系的不良问题而作,最近她的许多影响深远的作品被重新编辑出版。

其中《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原名《中毒的父母》,至今在中国亚马逊热销商品排名榜上心理学类关于人格的著作中排名第一。

在这本书中苏珊详细分析了七种不良父母类型,回答有毒的家庭系统是如何运作,我们为什么会成为我们发誓不去成为的父母的样子,指出导致许多成年人行为问题的来源就是复刻不良的父母行为模式。

                  三. 家庭轮回之炀:父母传递给我们的不良行为模式

苏珊列举的七种类型是:完美父母、不称职父母、操控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酗酒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对比中国的不良父母类型,我们觉得否定和恐慌型父母就是言语虐待型父母,惩罚型父母就是酗酒型和身体虐待型的结合。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三种类型的父母。

1身体虐待型父母

有些信奉大棒政策的父母认为体罚可以培养子女道德行为。甚至有些虐待子女的父母将自己的暴行原因推卸到子女身上,说就是因为他们不乖才被打。

表面上看来是子女的闹心行为、状态让父母产生打骂行为。苏珊认为,实际上是父母自身不顺心状态需要发泄的地方,而子女的弱小无力反抗,于是成了发泄口。父母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与其他人的矛盾引发焦虑和恐惧,才是真实原因。

追究起源,这类父母的行为模式因袭于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父母是他们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角色榜样。在身体虐待的家庭氛围熏陶下,他们看见的是,父母暴力对待弱小时充满的力量,而这些力量让他们看到这是他们避免被暴力对待的最有效的方法。于是他们学到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同时他们极度缺乏自控力,对负面情绪、失控状态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暴力成为唯一手段。他们复刻了这些。

这些父母形成许多情感黑洞,就是他们的父母没有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他们内心还是孩子,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孩子成为他们父母的替代品,轮回开始。他们试图让孩子填补他们幼年的情感黑洞,当然欲求不可能得到满足。然后他们将幼年习得的处理关系的方法来处理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暴力虐待,只是他们真正愤怒的对象是他们的父母。身体虐待形成代际轮回。

通常,父母一方是虐待者,另一方会是助人者。助人者会因为恐惧而默视暴力的发生,不加以制止。他们相当于遗弃了自己的子女。受虐的子女会对这一遗弃自己的父或母产生强烈的愤怒。
身体虐待的遭遇给幼小孩子心里产生着深刻的关系模式:第一,受虐孩子将全面接受父母强加于自己的罪责,产生自卑和自我厌恶心理。第二,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其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的基础,却布满了恐惧、伤害、抛弃、愤怒、冷漠、无助。同时这是一种矛盾的关系,父母既是获得安慰的唯一来源,又是暴力伤害的源头,生活在快乐痛苦的两种极端。无法感受正常人际关系的滋养和张力。第三,受虐孩子还必须对家庭状况保守秘密,否则家庭离散。他们对暴力者和助人者的愤怒被压抑,无处发泄,将在日后成人关系里寻找宣泄口。

在身体虐待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自我存在价值形成负面的预期和偏执的戒备心理,被压抑的怒火,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最终所有不良影响将带入成年人生。这些形成了其一生生活的主题,破裂的关系,缺失的自信,强烈的无力感,难以抗拒的恐惧和无明怒火。他们害怕被抛弃被伤害,对人多疑,而且被伤害之后很难重新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2言语虐待型父母

言语虐待一般表现为对子女外貌、个人能力、价值、智力方面给予否定评价和攻击。有些是直接公开地羞辱、指责、贬低,有些是间接地取侮辱性的外号、取笑等,这种精神暴力对孩子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观形成产生不亚于身体被虐待的痛苦。

这类型的父母也常常合理化自己对孩子的贬低,解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但是,言语虐待的父母却在知道子女取得成功和进步时,再次感受到幼年时的打击、失落、恐惧。苏珊认为这其实是父母无法面对子女超越自己,比自己优秀。打击孩子,可以避免面对自己的不如意。因为在父母幼年,就经历了与自己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竞争,承受了巨大压力,缺乏安全感,认为自己无能。其实父母一直在与自己的无能抗争,通过在子女面前建立优越感的方式,来逃避自己的无能感觉。

有些成功人士要求子女十全十美,意图成为完美的一家人,当孩子做不到时就言语攻击。孩子处于通过自己的体验和尝试来认知自己、他人、社会规则的时期,会存在正常探索阶段出现的认知低、错误,这些会随着经验的逐渐丰富改变,能力提高和认知水平提升。像大人一般被要求的孩子会陷进两种畸路:要么不断苛求自己来取悦父母,要么害怕成功。

父母对子女的言语攻击和负面评价使子女内心布满伤痕,也是建立不良的自我价值判断的基础。年幼的他们没有分辨能力,无法分辨父母话语里的讽刺与开玩笑的区别,只能理解字面含义,只能全部内化这些负面评价。这些评价成为阻碍日后个人发展的自我定位,不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无能感强烈,害怕成功,有的受害者甚至自暴自弃,不求有所作为。在与人相处时,他会过度敏感,预期总是有人会伤害自己,他会胆怯自卑,不信任他人。

3 酗酒型父母

角色错置是酗酒家庭常常出现的问题。酒鬼父母大部分时间里是醉醺醺不省人事的,他们通常成为需要孩子照顾的对象。这样孩子成为了父母,父母成了孩子。有些家庭是酗酒者和助人者的组合,助人者默许了酗酒的行为,即使心怀愤怒,却不会明确语言改变局面。

孩子在家庭里的处境无望的。承当父母本该做的事,意味着童年被剥夺,他生成了要照顾所有人的观念,也没有适当的成人角色来学习的机会。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基本的生活需求和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通常会压抑自己的需求,甚至无视它。父母对他的忽视,使得他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

酗酒家庭长大的孩子没有区分出爱和虐待的不同。他们对诸如虐待等事有着高度的容忍度,以为虐待就是爱,有了虐待才有爱。孩子身处的环境里,人与人是在猜忌、愤怒、伤心、失望,他们学会了酗酒来逃避问题和现实。


s29746097.jpg

有些酗酒家庭的孩子成为了控制欲很强的人,这样似乎可以保护好自己不被伤害,他的掌控方法是找他人的毛病、斥责。他的人际关系里极其缺乏信任,妒忌、占有欲、怀疑成为他人际关系的主题,导致人们疏远。

有些酗酒的孩子也会很成功,他们通过完成高难度任务寻求外界的认同。但是,童年时期他们承当父母的责任,使其没有得到完整的由内至外的自尊成长的过程。

                四.认识有毒父母的目的: 寻找家庭相处模式的支持力量

苏珊在《原生家庭》里讲述了七种不良的父母行为模式和改变这些行为的方法。她引导我们在回忆年幼时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里,我们可以看见我们在观念和行为模式存在的某些不良方面,产生的家庭养育原因,并提供改变这些行为的方法。我们在对自己的认识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步,也就为切断了这些不良行为的代际传递提供了可能。

最近,我们对原生家庭分析在目的方面出现偏差,我们似乎倾向将现实里遇到的不顺喜欢归咎于父母,责怪他们。我们唯独缺乏面对自己的勇气,对现实进行推诿。其实,我们了解原生家庭的坏影响,正如美国婚姻家庭治疗师Stan tatkin 提出的,知道大脑处理威胁的机制,
管理好情绪,避免恐惧,提高爱和信任,加深家庭相处模式背后互相给予支持的力量。

世界上最难的不是遇到了爱,而是遇到了懂得。如苏珊这般没有利害关系计较,包裹着尊重每个人价值和感受,看见真实生命,愿你每一天活在爱和懂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