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爱国诗人抗日领袖兼民办教育家丘逢甲的革命斗争史
大概许多人在高中时做历史材料分析题,都读到过这样一句诗: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在我的记忆中,显然不止一次接触到,大概是做过的练习册太多,重复的题又重复做,把学习新知识的时间浪费在巩固一些知识上,现在想来真是太愚蠢了。
而今天我却在这句诗中发现一个致命的问题,原诗是四百万,而非四万万,这一个巧妙的数字更改,我觉得更多的是改者要我们学生觉得当时的中国都在为割台湾而痛哭难过,但真实的事实是这样的吗?
我比较了两个数字,四万万即四亿,正好约为光绪年间的三亿六千四百五十万,而四百万,则与当时台湾的三百多万人口相当,本诗的作者,是台湾人丘逢甲,一个清末的爱国诗人,我们今天来讲讲这位爱国诗人的故事,就知道这个百改做万,可谓一个有些滑稽的举动了。
清朝末年,时局动荡。在此中华千年未遇的变局之际,大多数人都陷入了沉睡。糊涂的人行走在迷茫的路上,蔓延的是失望与绝望。但是总有一些人,不被黑暗所吞噬。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带的光芒,指引着芸芸众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丘逢甲就是这样的人,他在历史上没有太大的名气,但是他所做的事情值得我们后世之人永远铭记。
一、高调的出世
1864年,丘逢甲出生于宝岛台湾。他的父亲虽然是一名传统的私塾老师,在教给他传统的四书五经的同时,更多的教育他的为人品德。丘逢甲在父亲的影响之下,塑造了自身高贵的品格,这决定了他之后的人生轨迹。
丘逢甲14岁的时候,父亲便带他去台湾参加院试。当时参加考试的学子们年龄都比他大,因此也没人把他放在心上,考试开考后,不到一个时辰,丘逢甲便将策论写完,当时的考官看完策论后很不相信这么小的孩子有这么高的见识,以为这孩子考前背过题目,就在这时,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是洋务运动代表人之一的丁日昌走了过来,他看过丘逢甲当场写下的《全台利弊论》后,对其大为欣赏。于是丁日昌将他定为院试第一,并亲赠“东宁才子”印章一枚。丘逢甲因此而闻名于全台湾。
但是年纪轻轻的丘逢甲却丝毫不张扬,经受住了外界各种名利的诱惑,将所有人拒之门外,潜心学习。23岁那年,又拜入当时的台湾兵备道唐景崧的幕府,并拜唐景崧为师,也在这时候,对于台湾风雨飘摇的局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来年,丘逢甲参加乡试又高中举人。紧接着又在第二年北上京城参加考试,考中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此时丘逢甲年仅26岁,但他却无意仕途,辞归故乡,专意养士讲学,任台南崇文书院主讲,同时兼任台湾府衡文书院及嘉义罗山书院主讲。在台湾办教育的期间,丘逢甲遍及乡里,深刻的了解了民间疾苦,也更深刻地了解着社会民情,这些事情也让丘逢甲时时感到郁闷与忧虑。下决心用教育来改变下一代的不公的命运。
二、英勇地抗争
彼时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舰五次侵犯台湾。1867年,美国借口“罗佛号”事件,在台湾南部登陆。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胁迫清廷赔偿五十万两白银。1883年,法国进攻台湾台北、基隆等地。
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之后清廷签订了《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丘逢甲听闻消息后,一个月内五次向朝廷血书,力陈废除条约,勿弃台民。可是朝廷哪会在意一位教书匠的意见,对此充耳不闻。
这时,熟悉《国际法》的陈季同提出可以暂时自立,争取对外援助。这样下来即可以增强号召力,也不会让朝廷为难。丘逢甲听从了陈季同的建议,并请时任台湾巡抚唐景崧主持保台大计。1895年5月25日,丘逢甲等人拥立唐景崧为总统,成立了“台湾民主国”,改年号为“永清”,以示台湾永远隶属中国之意。当天,丘逢甲等人还向清廷发了一封这样的电报:
台湾绅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
此后他多次联合台湾绅士向朝廷发出呼吁电,要求废约抗战。清政府不但置台湾领土和几百万同胞于不顾,而且急诏撤回守土官兵。丘逢甲联合一批爱国志士,与日军展开抗战。他将这群农民组织成了义军,日夜反复训练,以迎来犯之敌。
日军进犯台湾后,丘逢甲率领义军血战二十个昼夜,打到最后弹尽粮绝才退守台中。因为弹药用尽,丘逢甲等人不得不一退再退,这场战斗宣告失败。
至此,日寇控制了整个台湾省。尽管武装反割台斗争失败,但却给日军沉重打击。据日本官方公布的数字,在台湾被击毙和病死的日本官兵,包括北白川能久亲王和山根少将在内,共四千八百余人,重伤者五百余人,另有二万一千余人回国治病,五千二百余人留台治疗,总计损失三万二千余人,占侵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据考证,日军损失的兵力比甲午战争还多出二倍。
三、失败又重来
冷静下来的丘逢甲只能怀着满腔悲愤离开了家乡台湾,他深情地望着远去的岛屿,不知何时才能再次踏上故土。来到大陆后的丘逢甲日夜思念着故土,并写下了一首我们文头提过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此诗承载的不仅是他对台湾故土的深爱,还有四百万台湾同胞对故土的深情。因为深爱,又岂能坐视故土惨遭蹂躏。因此其出发点并非为四万万同胞,而是为彼时受苦受难的台湾同胞所作。
他还以郑成功激励自己,又作《有感书赠义军旧书记》:谁能赤手斩白鲸?不愧英雄传里名。撑起东南天半壁,人间还有郑延平!
身在大陆的丘逢甲继续致力于教育事业,推行新学,广开民智。曾任潮州韩山书院山长,后来又在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任主讲,为广东的近代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丘逢甲也一直没有放弃对民族危难的关心,多次与革命党人策划起义,也丘逢甲多次以自己的身份掩护和营救革命党人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丘逢甲也由最初的维新保皇派彻底蜕变为一个革命者。
终于,在1912年,,清廷宣布退位,革命方才成功一点,但此时的丘逢甲已经病入膏肓,在接到被推举为临时参议院参议员之电后没几天的2月25日,病逝于镇平。他临终弥留之际,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自此,清朝最刚猛的革命诗人与世长辞。
文:养一只新浪微博:乌伯庸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有兴趣可以点个关注,万分感谢)
(部分内容,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