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模式 1 - 未来的挑战
硅谷一直是很多人谈论的科技界话题,在雅虎工作了四年,做大数据开发的同时,观察到了很多硅谷的文化,希望通过这次系列文章,向人们阐述为什么硅谷能够做到如此多的创新。
从无到有 - 创新
商机永远都是转瞬即逝的。下一个比尔盖茨不会再去设计操作系统,下一个拉里佩奇不会去开发搜索引擎,下一个扎克伯格不会去做社交网络。如果只是一味地复制现在的成功,成功不会眷顾你。
当然,复制成本是很低的。创造却是唯一的和革命性的,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如果没有创新,无论多么成功的美国企业都会走向衰败,在现有的模式下反复加工,没有新思路,是不会给企业带来好的结果的。众多这样的企业,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2008年的经济危机。今日的繁荣终将消逝,新的未来须要我们去探索。
在如今社会条条框框的约束下,新的思路犹如奇迹般难寻。但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们能借助科技,科技是新思路的突破口。做为一股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技可以让我们更加高效地利用这个世界的资源,将人们的生活推向一个新的水平。我们不仅适应这个世界,我们还能改造这个世界。
硅谷有很多科技创新企业,虽然这些成功的企业有一些发展模式,但是成功是没有公式的,因为任何一项创新都是独一无二的,创新没有明确的定义。事业成功的人能发现不经意间隐藏的价值,他们依靠的是洞察,而不是公式。
未来的挑战
如果有人问你这么一个问题:
“有什么是你认为正确的,但大多数人却反对的?”
你如何让回答?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回答起来却不容易。因为每一个从学校走出来的人,知识都是统一化了的,而这个问题要求回答者给出一个非主流的答案,就算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也未必有胆量表达出来。
容易出现的答案是:
- “教育体制有严重问题,需要改革”
- “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仙”
这些回答都没有回答到要点上。第一个回答也许是对的,但是很多人也有这样的想法,第二个也仅仅只是表达观点。
这个问题和未来有什么关系呢?未来可以理解成将要发生的事情,而且重点不在于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而在于世界将被改变的那一个瞬间。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100年内社会没有变化,那么未来就在100年以后,如果变革发生在下一个10年,那未来触手可及。未来不可预测,但有两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
未来将不一样
未来始于当下
上面两种回答只是着眼于当下,没有放眼未来,在硅谷,很多企业用独特的视角,去创造未来。
从 0 到 1:未来的演化模式
当我们思考未来的时候,我们认为未来是在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横向的(或拓展式的),将现有的复制过来,即从
1 到 n 。横向发展很好实现,也很普遍。另一种是纵向的(或创造式的),发明出一种新的事物,即从 0 到
1。纵向发展很难实现,因为需要自己摸索出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把一个打字机拿过来,照着复制100台,是横向复制,但如果你从一台打字机进而创造出了文本编辑器,这就是纵向创新。
横向发展的体现形式是全球化- 将一个地方的模式推广到其他地方。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如很多人所说的“美国今天的样子就是中国未来的样子”。中国参考并吸取了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
纵向发展的体现形式是科技。过去几十年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让硅谷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科技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真正意义上的科技,能够带来全新和更好的生活方式。
全球化和科技是两个维度上的发展方向,两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展。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72年基辛格访华和中国重新建交,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技术变革,然而全球化却没有什么大的历史事件。1972年以后到21世纪初,是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期,但是科技界的突破相对较少,大多数的创新集中在IT领域。
全球化时代容易让人预测,将来几十年,世界会向着共同体化方向发展。我们从文字中就能看到证明: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命名看出,发达国家已经位于前列,发展中国家需要后来赶上,发展成一样的水平。
对于开头提到的问题(“有什么是你认为正确的,但大多数人却反对的?”),我的回答是:对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很多人认为全球化将主导未来,但我认为科技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科技的创新,假使中国在20年后将能源产能翻倍,那么空气污染一样会严重两倍。如果数亿印度家庭用现有的资源消耗去过上美国人的生活,那环境资源将承载毁灭性的伤害。用一成不变的手段来使用资源一定会导致资源衰竭,最终创造不出财富。在这个资源有限的世界,没有科技助力的全球化是不能长久发展的。
新技术在历史上绝不是偶然。远古时代的人们创造能力很低,资源通过抢占的方式从其他地方获取,几乎没有创造财富的能力。经过了一万多年的不断改良,原始农耕发展到精细化耕作,从蒸汽机的发明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此后的世界经历了科技巨变。人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物质都更丰富的的世界。
硅谷的初创企业
新技术更容易诞生于初创。抱着一个共同理想的小团队正在一点点改变这个世界。因为大企很难有创新,仅凭自己一人的力量在里面更是难上加难。制度流程流转缓慢、因为不愿承担风险而扼杀新的思路。在我见过的最危险的企业中,会出现口头上的“任务已完成”比认认真真做成一件事情更加重要(如果这经常发生在你的所在的公司,请考虑离职)。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一个天才艺术家也许可以创作出杰出的作品,但却无法开创一个产业。初创企业处于两者之间:团队合作是创造的基础,但团队规模也不能过大。
在硅谷,初创企业的团队规模通常有助于创新出新的技术,但比这个团队再大一点就有问题了。一个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新思维,甚至比小团队的敏捷性更加重要,小团队更容易迸发出新点子。这个系列文章就是为了阐明做创新需要弄明白的一些问题,帮助人们培养一种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