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讨论什么,生存还是信仰?
15年的最佳影片给了《聚焦》,一部传记式的电影。
总体看来,此部影片三观极正,选材也极有力量。讲的是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聚焦(Spotlight)专栏在2001年调查深挖神父性侵幼童的事,并于2002年开始了将近一年的连续报道,最终揭露了教会体系对于此类恶行纵容掩护的事实,逐渐演变成为了全球性的事件,先后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爆出相似案件,又在欧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影响极大,聚焦团队也因此获得普利策奖(2003年)。
说到这种题材的电影,会让人不自觉的想起韩国电影来,《熔炉》、《素媛》都同样指向相似的社会现象。但两者不同,韩国电影最大的的特点是感性,情感渲染是整部电影的亮点,我们看到的演员们声泪俱下竭斯底里,直击受害者的绝望和痛苦。而《聚焦》的叙述则是冷静而沉稳的,影片选择的群体也脱离了受害者,而在于努力挖掘真相的记者,神情漠然的施暴者以及选择妥协帮助神父洗脱罪名却又良心未泯的律师。
影片用不断增长的数据和不断清晰的细节一步一步稳重地推进,用理性的表达直击人性的底线。震撼极大。也正是这种理性,带给了观众更深刻的影响。
在《熔炉》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在《聚焦》里出现了三位律师,一位坚持与教会抗争,努力多年却落魄无果;另两位则选择妥协,帮助教会隐瞒真相洗脱罪名,一方面教会权重威高不敢对抗,另一方面也因为利益的诱惑。
而记者们早在二十年前就收到过律师的投诉揭发,却因为不想陷入麻烦把资料丢弃一旁,直到新任主管让他们去跟进调查。
法院和警察更没有证据也没有对抗权威的勇气,无能为力,视之漠然。
而教会神父在被问及相关事件时一脸平淡供认不讳,而他也曾经历过他施加给别人的痛苦,这是一个悲哀的循环。在这样的漫长行进中罪恶变得平淡,甚至被常态化。知情的人并不占少数,却陷入了一种互相默许的沉默之中。这也许就是庞大体系之下的群体性失语。
律师们放弃了维护正义的诺言,新闻人忘记了探寻真相的职责,而整个教会体系更是摒弃了自身“传授真理”的神圣使命。
于是在这样的一个事件中,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环环相扣心照不宣的陷入了沉默,陷入了对现实否认却无条件接受的尴尬境遇之中。
其实这样的失语是一种信仰的缺失。每个人必定有信仰,无关宗教。律师警察的信仰是法律,是正义,是为了不让生命受到恶意的伤害而愤起捍卫;记者的信仰是真相是良知,是层层跟进让大众看到自己所经历的时代的美好与丑陋。
而很多的人为了一些外在的东西而放弃信仰,选择沉默在现实混沌的臭水沟里。
“我们都身处水沟之中,有的人却仰望星空。”
也许星空就是信仰,放弃了信仰也就意味着彻底陷入黑暗的泥淖吧。
好在有人醒来,鲁迅写《呐喊》:所有人睡死在拥挤闷热的牢房里,醒来的人总是最痛苦的人。
聚焦
“聚焦”小组就是在这样的痛苦与自责中步步前行的,“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忘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身处黑暗之中,摸滚打爬。”他们就是在黑夜中最早回忆起光明的人,所以一路摸索、跌跌撞撞。
但这样天也总算是要亮了。
传媒人应该做什么?
“新闻从业者记者的职责与任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谈三点: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这是官方的回答。
然而如今我们看到,很多情况下新闻传媒服务于广告业,服务于对某些无意义语句的重复印刷中,热衷于对各种小道消息的炒作挖掘。却把真实的苦楚雪藏在公众视野之外,一片歌舞升平嬉笑怒骂背后太多悲哀无处申诉。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很多的新闻工作者脱离了民众生活,选择以哗众取宠去寻求更安逸快捷的工作方式。
他们早已忘记自己手中的笔和镜头存在的真实意义,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前辈们跋山涉水踏破铁鞋的执着追寻。
或许 是时候醒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