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这件事,慢慢来比较快
我记得我自己是在2015年为了更好的进行自我提升和成长,开始为优质的知识内容付费。随着优质的知识内容层出不穷,我逐渐陷入了一种怪圈:看见好课、好书就买,哪怕理智告诉自己“买太多课程了,已经没有时间学习和消化”,可我依然惯性地看到好课、好书就买,为了安慰自己,就说“以后总是用得上的,先屯着没关系。”结果,随着书籍和课程囤得越来越多,我开始为学习这件事倍感焦虑。
我一直信奉一句话:人不可能一直走一样的路,却期待不一样的结果。所以,当我开始为知识付费感到焦虑时,我就意识到自己之前在学习这条路上,一定出了问题。于是,我开始寻找很多关于提升效率、提升学习方法的书籍。其中,《好好学习》这本书给我的帮助最大,这本书我看了不下5遍,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拿出来翻阅,优化我的知识管理能力。它不仅让我知道知识是有“层次”的:有些知识一定要下硬功夫完全内化、吸收,而有些可以外包不必事事躬亲;而且我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梳理出了一套自己特有且高效的学习模式和个人快速的成长方法。
一、知识是有层次的
成甲在《好好学习》这本书里,将知识分为了3大类:
1、公共基础知识,提升执行力
这类知识传授的是技巧、技法,主要解决执行力层面的问题,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学就能用,能立刻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比如,学会做PPT,学会设计海报等。
2、专业知识,提升专业力
与提升自己工作专业度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主要提升自己专业力方面的问题。比如,我是情感咨询师,我就要学习与心理学、情绪调节、两性心理等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如果你是律师,那与法律相关的知识就属于这个范畴
3、通用知识,提升结构里
通用知识,就是通过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的知识。我觉得从掌握通用知识的目的层面,反而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通用知识,即帮助我们做更好的决策。“选择大于努力”,一个人的决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成甲老师说:“80%时间用于掌握临界知识,将专业力和结构能力做到游刃有余。”这句话将我点醒了,之前的我之所以越学习越焦虑,就在于我很多课程和学习都是围绕“基础知识”展开的技能提升,都只能解决表面的现象问题,而现象千变万化,我需要马不停蹄地学习各种技能。比如我之前的工作是教外国人汉语,我觉得我需要更好的与学生沟通,英语很重要,于是赶紧报了一个英语班;后来发现自己课程PPT做的不好看又去学PPT;过段时间觉得自己声音不好听又去练声;觉得自己知识不够丰富,为了学习更多知识,每天早上还要听书。每天看似很忙碌在学习,但自己一直没能得到实质性提升,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公共基础知识,而忽略了专业知识和通用知识的学习。
经过梳理,我刨除了80%的公共基础知识层面的课程和书籍,那专业知识和通用知识的学习时间该怎么分配以及该如何学习呢?
二、通过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通过这四步,就将专业知识和通用知识连成一个学习体系。
很幸运,我之前感兴趣的领域,也正好是我正在从事的汉语教学领域。我用这四步方法,重新审视我的专业知识以后,我突然不再觉得专业书籍很无聊。我通过不断的深挖和学习,居然能从讲句子深层结构的专业课本里,掌握到人思考的路径和心理。这导致我掌握了一个能力:能从一个人的说话习惯和方式,准确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掌握这个能力以后,我开始能很准确把握国外学生的学习心理,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很快一年时间内,班上学生不仅汉语进步很快,而且我被评为学生们最受欢迎的汉语老师。关键是,这个能力为我后来转型做情感师有非常大的助益。
仅仅坚持练习这简单的四步,就开始让我体会到,通过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入手,不断寻找背后的“临界知识”,真的能起到“一两拨千金”的功效。
自从我开始学习成甲的知识管理方法,我每天的生活开始变得很简单:看关于汉语教学专业课的书籍,深挖背后的原理,教学实践写反思。其他的技术层面的时,比如做PPT,我为了节约时间直接在淘宝上购买相关服务。而那段时间,我的个人成长非常快速。
之前,我为了“快速成长”,我一直都在赶时间学习,来不及思考;但是真正的学习,则是要慢下来,找到每个论点背后的基本原理,这样你掌握的知识能解决一片问题。这时就能深刻体会到“学习这件事,慢慢来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