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不好的你也可以教孩子数学

2017-07-19  本文已影响0人  张茜007er

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一个孩子,他只要一看到物品,就可以目测出物品的长度、宽度或者直接掂一下重物就可以知道重量,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孩子很神奇?

孙路弘老师(中国奥数第一人)在妈妈教的数学里面,就讲了一个他小时候的故事,他小的时候,是70年代,属于物资匮乏的年代,看到哪里排队,就一定有东西卖,然后老师的父母也过去排队,到了跟前发现,原来是一杆秤。那杆秤那时候卖5元,相当于现在1000元,当时他的父母也犹豫到底要不要买,最后他母亲考虑到可以检验一下买的菜分量够不够,于是咬牙把秤给买了。买了秤以后,他妈妈就把家里所有东西都秤了一遍,过程中让孙老师帮忙拎东西,然后没量完一个物品,嘴里就会念物体的重量。这也培养起老师的兴趣,乐于参与到这个量物品重量的游戏中。

有一天,他上语文课的时候,拿了一下老师的杯子,说出了一个重量,老师喝了两口水以后,又说出了一个重量。老师当时没有表示,但是放学后,把他单独留了下来,带到校办工厂,那里有一个坐秤,最后孙老师拿手掂的重量和秤称的几乎没有差异。老师举这样一个例子,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他对于物品重量的感觉并不是因为他是神童,而是不断在生活中测量建立的数感。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数感是什么?

网上好多种说法,孙老师给出的答案是:

1、对数量次序的感觉:递增1

2、对数量大小的感觉:多少,轻重,大小

3、对数量操作后变化趋势的感觉

数感真的很重要吗?

我认为非常重要,目前我理解的培养数感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运算速度(他对于这个物品有感觉,做应用题的时候肯定反应更快),理解能力更强。

如何建立起数感呢?

持续的测量不同的物品。积累的多了,自然就培养出数感了。这也正是我现在在做的事情,我孩子一岁半,虽然不理解什么意思,但是我会测量给他看,一边测量一边描述过程,然后记录下来,每天测量三件物品。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时候孩子慢慢长大,他会自然而然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数学源于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