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什么
爱情之所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因为爱情作为一种手段,目的只有一个,即促成两性的结合,进而产生新的生命。生命的不断延续是永恒的,所以爱情也是永恒的。
人类向往纯粹的爱情,所有美好爱情故事都是对纯粹的爱情的歌颂。所谓纯粹的爱情,就是排除围绕在爱情周围一切其它的理性因素,将爱情作为一个单一的、至高的目标。所以,纯粹的爱情,完全是出自于人类最原始的、最初级的交配本能。
爱情之所以能跨越地域、种族、文化、语言的界限,是因为人类都是起源于同一物种,在基因传递选择上都进化出了同一机制。或者说,在最初的时候有很多种机制,但最终都被淘汰了,而唯有爱情作为一种最为有效的机制被选择并保留下来。
人类的基因要想得到传递,必须让男人和女人结合。但人不可能像动物一样,在发情期内随时随地交配。所以,进化选择了“爱情”这么一种机制,使它充当一种媒介,让素不相识的男人和女人们相互吸引。这就是爱情的作用原理,类似于动物在发情期内相互传递交配信息的信号。
在原始社会中,最强壮的男人占有数量最多的女人,但这导致了一种结果,即数代之后,同一部落的基因型趋同,基因的缺陷得不到修补,遗传疾病很可能使部落遭受灭顶之灾。所以,必须引入新的基因型。这就促进了部落之间的交往、通婚和融合,并由此形成更大的部落(人类社会的初始形态)。随着人类占有和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人类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争端也越来越多。于是,人类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逐渐自发生成了一种秩序,以约束人类的本能,这就是道德伦理的雏形。
最初的道德伦理主要约束人的两种关乎人类生存的重要本能,一是吃,二是性。道德伦理不断地进化,不断地作出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类社会形态,促使人类朝着最有利于生存繁衍的道路上前进。
道德伦理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个体之间的冲突而发挥作用的,当不同的道德伦理产生冲突时,新的道德伦理便产生了。“普适价值”就是这样产生的。所谓的“普适价值”,其实并不普适,它只不过是妥协的产物。
在性选择策略上,男人着重于“量”,女人着重于“质”。这是由于男人和女人的生理特征不同而造成的。精子的数量和成熟速度远远大于卵子,从一个受精卵到胎儿出生,要经过十个月的时间,从婴儿出生到长大成人,则需要花费十余年的时间。所以,男人的生育成本要远远低于女人。男人从本能上要将自已的基因最大限度地传播出去,而女人从本能上要找到最优越的基因,并且还要获得养育子女的生存资源,这就决定了女人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所以,“男人用下半身思考,女人用上半身思考”、“男人多花心,女人多专一”——并不能证明男人的道德品质要低于女人,也不是女人要比男人更伟大,而是人性如此。
执着地相信爱情的往往是年青人,只有正处于发情期的人才将基因的传递当成头等大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基因传递过程的结束,人类更多的趋向于寻求可支配资源。
“浪漫”是一种手段,浪漫的作用是为了降低女性的防御本能和激活女性的交配程序。“坏男人”尤其善于制造浪漫,“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是女性挑选情人的策略,而不是挑选老公的策略。
男人说我爱你,通常意思是我想跟你做爱;女人说我爱你,通常意思是我愿意跟你做爱。
道德伦理为了维持广泛的人类交往秩序,进化出了“家庭”这个东西,以约束人类的本能。家庭是个共荣圈和共享池。共荣圈和共享池的建立,意味着“爱情”的作用趋于消失,处于共荣圈和共享池的人转而将有限的精力用于争取更多的可支配资源。所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爱情转变成了亲情”就是这种现象的如实描述。
进化是残酷的生存竞争,但如果没有了竞争,人类物种便会退化直至被淘汰。世间多痴男怨女,均身陷爱恨情仇。几人能看穿,谁人能逃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