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挑战第35天)收听有书共读《无压力社交》,收集听课笔记

2018-12-03  本文已影响466人  清水秋

时间如白驹过隙,2018年只剩下最后的二十多天。

好久没收听有书共读,本周共读的是英国心理学家吉莉恩·巴特勒的新作《无压力社交》。在这本书里,她给社交恐惧症下了这样的定义:社交恐惧症,是对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畏惧、紧张和焦虑感现象的简称。

《无压力社交》的作者吉莉恩·巴特勒,来自英国牛津大学沃尼福德医院临床心理学家,曾经在牛津大学从事精神病学方面的研究,她著作的《牛津通识读本:生活中的心理学》已经被翻译成全世界近三十多种文字,并且得到心理学领域内知名学者的推崇。

而新著作的这本《无压力社交》则系统介绍了适用于所有人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社交焦虑的问题。巴特勒女士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社交焦虑课题,书中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的案例感受为问题点,分析得出人们之所以出现社交焦虑,是因为生物因素和成长环境因素两大原因。

我们生物因素中的唤醒系统,会使我们对别人的目光有所感应。唤醒系统在动物界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弱肉强食的食物链底层,动物为了让自己活命,哪怕是睡觉的时候,它们也都时刻保持着警惕,当有目光投射到它们身上时,唤醒系统能够使它们感受到潜在的危险,从而帮助它们逃生。唤醒系统在动物界给我最震撼的画面就是儿时看赵忠祥老师解说的《动物世界》非洲大草原一群狮子逮住了一头野牛,另一边一群野牛只能眼睁睁看着同伴被狮子们啃食。

(日更挑战第35天)收听有书共读《无压力社交》,收集听课笔记

虽然我们不用像动物般时刻警惕着危险,但是我们的唤醒系统依然存在,你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太敏感而已,其实唤醒系统也分较强反应和较弱反应,这取决于你对事情的态度。

社交交焦虑还和我们的成长环境因素有关,那些在我们身上发生过的事情,都藏着社交焦虑诱因。

比如,当我们在小时候,如果永远得不到表扬,得到的总是批评或者警告,当我们想融入集体时,却被所有人孤立起来,那我们就很难建立社交信任。

想要克服社交恐惧症,我们可以运用以下方法:1.改变思维模式,更清楚地认识自己;2.停止逃避,让我们直面社交恐惧;3.清除潜在阻碍,让理想的自己闪闪发光;4.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的看法。

本书金句:

1.社交焦虑者经常觉得,要是自己的某些方面能变得更好,情况就会不一样了。例如自己变得更美丽、苗条、聪明、幽默、有趣、有吸引力、有创造性或者想象力。这些幻想背后的原因通常是他们对自己与生俱来的样子很不满意,但是自己对此也无能为力。

2.任何人都可以交到朋友,找到伴侣,在社会关系中感到愉悦和自信,这和个体拥有多少财富没有关系。

3.每个人都常常犯错,因此一个人要想建立起社交自信,他的家庭生活并非完美无缺不可。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接纳”并具有归属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和他人交流,那么一些小挫折其实并无大碍。

4.如果一个人永远无法得知自己是否会被表扬、批评、警告或赶走,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那么他就很难建立社交自信。

5.一个人如果被别人以“与别人不同”“不被人喜欢”“古怪”或“荒谬”等理由孤立,就很容易成为社交焦虑者。当父母、抚养者不在身边或被困难缠身时,一些人需要承担远超过自己年龄需要承担的重任,变得疲惫、忧虑,忙于参与周围的社交生活。

6.人们需要社交生活,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离群索居、形单影只的生活会对一个人的生存造成威胁,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流放”会成为一种刑罚——遭受敌视与拒绝的经历是非常痛苦的。

7.人们越关注自己内心的情感或主观上的弱点,就会越关注自我,身处的场合看起来就会越具有威胁性、危害性或风险性。

8.你可能会抱有心理预期:感觉自己可能会做错事,说错话,或暴露自己的“无能”。在社交场合中,很多人会试图读心,或猜测别人会对自己做出哪些反应以及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或是杞人忧天,猜想事情比实际看起来要糟糕很多。

9.很多社交焦虑的人都在感到不舒服时盘算着寻找“逃生通道”,并提前编好借口以便随时逃离。大多数行为都是为了逃避别人的关注。

10.向尊敬的人表现自己重要的一面,但是他们看起来却好像对此毫不关心,甚至感觉无聊透顶。社交焦虑者在看待这件事时通常会很主观,但你要明白,他人不配合或表现得漠不关心不意味着你是不受欢迎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