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散文

回望三国之四——江东形胜多才俊

2018-01-22  本文已影响0人  嘉陵利好

长江中下游在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割据政权,绝不是偶然。和关中盆地、四川盆地一样,长江中下游能够建立独立政权的首要条件也是天险,但前面两个盆地依赖的是四周的山脉,而江东在地形上的最重要的恃怙是长江天堑。江东的北面一般都是北方的中原政权,如与孙吴同期的魏晋、与南朝对立的北朝和隋、南唐的终结者——北宋、与南宋对峙的金和元、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央清政府。在经济以农业为主的时期,特别是南方大开发的宋朝以前,北方的经济、军事实力更强,人口更多,但江南政权仍能够与北方对峙,首要的军事防御就是据淮河、长江等大江大河而守。毕竟北方统一政权在军事上的优势是旱战经验,而水战还是南方人的所长。所以南方政权只要内部不生乱,在关隘据水而守,是能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防范北方入侵、保障政权稳定的。江东的西面是长江中上游,主要是巴蜀政权。按理说上游对下游是有作战地形优势的,但长江中上游水流湍急,险滩遍布,三峡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对中下游作战一旦失利,在人工划桨的时代水上无路可退,风险极大。但这里有一个前提是荆州必须在江东范围内,长江下游水流平稳,如果上游政权拥有荆州可以顺流而下直取南京;而在陆上有鄂西山地作为双方的屏障,因此在西面江东政权也能够依靠山水之险进行有效防御。同时四川盆地向来封闭富足,缺乏向外拓展的精神,并且土地、人口等综合实力有限,对长江中下游政权一般威胁较小。历史上绝少出现巴蜀政权统一江东的例子,也证实了这一点。江东的南面是岭南一带了。由于南方开发较晚,起初文明程度较低,并且南方山岭密布,因此岭南在军事上对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几乎没有威胁。江东的东面是大海,在航海时代开启之前,在西方崛起之前,东面的外患是很少的。在鸦片战争以前,除了明朝时期的倭寇骚扰,东边是相对安定的。

综上所述,江东政权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而抵御北方入侵在地形上最大的恃怙是江淮。但随着造船技术、水运技术的发展,北方征南所需要的准备时间减少,江淮的防御屏障作用会减弱,所以在唐宋以后,江南政权很难保持长时间的独立。另外,在航海时代开启后,外敌的现代战船可以从长江入海口逆流而上,东面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其实,南方开发较晚,南北方明显的气候差异,也是江南防御北方的一个有利因素。南方闷热潮湿,北方人南下往往不适应,导致士兵缺乏战斗力而战事失利,赤壁之战就是一个例子。南宋初期与金军的周旋,也得益于东北人对南方气候的不适应。金人无法长期生存于南方,一定程度上为南宋政权的建立和稳固提供了宝贵的时机。但随着南方的开发和人口的流动,以及医学的进步,气候因素在军事上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小。

现在我们来讲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的确,在那个时候长江天险可以依靠,气候对北方战士也有“杀伤作用”,但孙权政权依然在三国历史上和江南政权割据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江东基业确为孙策所建,但其二十六岁就撒手人寰,“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并且外围虎伺狼环,西面刘表坐拥荆襄,北方有强敌袁绍、曹操,十八岁接班的孙权可以说是处境艰难,特别是荆州对长江下游政权的威胁不言而喻,若荆州不控制在自己手里,孙吴政权在西面毫无战略安全可言。虽然荆州之主由刘表到曹操,再到刘备关羽,但孙权对荆州念念不忘,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趁关羽围攻曹仁之际偷袭荆州成功,至此长江中下游才基本完成统一,孙吴政权来自西面的压力大大减小,可以将主要精力面向北方。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两次伐吴,特别是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先纳降荆州,“是时曹操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但孙权最终在鲁肃、周瑜支持下力排众议,以兵相迎。在曹操之后,曹丕又三次南下,但也无功而返。在西面刘备也有一次大军征吴,最后“仅以身免”。从赤壁之战到孙权离世前后四十四年,面对险恶的外部环境,孙吴政权精明务实,忍辱负重,以积极防御为主,维护了长江中下游相对稳定的局面。当时南方开发程度很低,长江中下游完整的割据,为南方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军事保障,有效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在秦实现中央集权以来,孙吴政权开割据江南的先河,为之后这片灵秀土地在天下纷争时期保持独立稳定开创了先例,可谓意义重大。

随着水运航海技术的发展,江南割据倚仗的大江大河在军事上的作用越来越小,但纵横的水道却在非军事领域展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极大地降低了出行和货运成本,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让江南超越北方成为天下繁荣富庶之地,在今天南方已是是中国经济命脉所在。这就是这片土地的神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实不虚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