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散文

《泪水中的怀念》

2020-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三味松梅竹

母亲节到来,别人可能会给母亲发个红包,送上由衷的祝福。而我,只能为母亲送上一份追思,一份怀念。

推开记忆的窗子,禁不止泪水滑出眼角,浸湿纸笺。渐渐地。关于母亲的好,母亲的一切,也就连成一片了。

      生也微寒嫁也微寒,杀一只鸡就和父亲成了婚

母亲出生在三十年代末,上有一个哥哥和二个弟弟,是家里惟一的女孩。那个动荡的年代,穷人家几乎没有什么好日子可言。母亲吃过野菜吃过树皮,身上穿的有时衣不遮体,见人多半是绕着走,躲开外人的视线。

这样的家境,曰子着实艰难,更别提上学堂读书了。就在母亲十五岁那年,姥姥去逝。于是母亲小小的年纪,就承担起所有的家务活。洗衣,做饭,缝缝补补,自然成了母亲份内的事。苦了不抱怨,累了从不说,只为一家人能平安清苦地度日子。

后来,到了该成家的年龄,经人介绍,母亲与父亲订了亲。父亲这人也不错,生性耿直,勤劳肯干。应该说,母亲的眼光还没看走眼,只是父亲家里也很穷。听母亲后来讲,她嫁过来时,只杀了一只鸡就算和父亲完了婚。而且,那时父亲的家只是三间茅章屋,夏天漏雨,冬天透风。但彼此相瓦抱团儿取暖的父母,还是硬生生挺过来了。

        父母养育七个儿女,母亲付出了太多太多

父母一共养育我们兄弟姐妹七个。大姐,大哥,二姐,二哥,我和我身下二个妹妹。

我是六二年出生的,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之前父母的曰子是怎么过的?怎么把哥哥姐姐们养大?吃了多少吉受了多少累?我不得而知。但自我记事起,我们就住上三间用石头和土泥砌起的绿瓦房。这也是我的幸运了,能够一出生就住上新房子,比哥哥姐姐们还强一点。

盖这个新房时,除了街坊邻居们帮忙,更多的是父母亲力亲为。白天出去劳作,晚上就点亮松明子或麻秸杆,母亲和泥,父亲抹墙。用粗糙的手把凸凹的石面抹平,是为了儿女们有个温暖的窝儿。

母亲一天到晚,总是忙碌不停,用一双勤劳的手,把儿女儿们照料的舒舒服服。

家中稂食不够吃,母亲就去采些野菜摘些野果,再加之些许食材,也能做出好吃的味道。

每逢季节应时,山里有值钱的东西下来,这也是母亲最忙的时候。采山杏,创药材,采蘑菇,用来换些零钱填补家用。给儿子买双新袜子,给女儿扯尺红头绳儿,给父亲打上二两酒。而用在自己身上花销却少之又少。

一年三百六十日,岁岁年年,就这样,大姐工作,二姐出嫁,大哥成婚,二哥也到了结婚的年龄,二个妹妹也已成年。在我们酸辛而幸福的成长岁月里,多亏有了这样一位母亲。

        节俭,善良,是母亲可贵的品质。

也许是过苦日子过怕了的缘故,母亲平时特别注重节俭。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洗头时常用食用碱面。有时母亲也会用碱面和猪胰子自做肥皂供家人洗脸。即便是后来日子好些,母亲也舍不得花钱买上一块香皂和雪花膏。

我还清楚地记得,二哥成婚时,女方家要彩礼钱,父亲正准备到外面筹借,母亲就从黄豆柜里翻出一个发黄的布贷,一层一层包裹着,里面是面值不等的纸币。有拾元的伍元的,还有贰元的壹元的。父亲惊愕地数了数,一共不到叁佰元。母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攒钱的,父亲也不知道。但就是这区区叁佰元,才解了家里的燃眉之急,也让二哥顺利娶了二嫂。

母亲不但节俭,而且善良。七十年代是庄户人家挣公分交公粮的时代。日子看似好过些,但还是有少数人家粮食不够吃。我家有父母的辛旁和精心打理还勉强过得去,但看到那些吃瓜菜带充饥裹腹的乡亲,母亲就回到娘家,到二舅当队长的生产队借些红高梁,分给大家度过饥荒。

母亲的善良,常得到邻居们很好的赞誉。每当有人说到母亲的好,她总是会心笑笑而已。

      父母恩爱的样子,看起来很动人。

我常想,父母是怎样在贫瘠的年月把儿女们养大成人的?又是如何把困苦的曰子过得有滋有味的?那一定源于他们彼此恩爱。爱得无声,爱得执着。

父亲就曾当着孩子们的面儿,夸母亲蒸得馒头好吃,无人能比。父亲说这话时,脸上洋溢着幸福,母亲则用别样的眼神瞅着父亲,脸上同样写满了幸福。

你别说,母亲做的馒头还真是好吃,白中泛黄,个个顶部开花,吃起来喷香喷香的。

那时,一年也吃不了几回馒头,无非是端午,中秋和春节一家才能分上几斤白面。也恰好有在县城工作的大姐,一回来总是带上些米面之类,成为一家人聚扰时桌上的美食,也成为父亲常常赞美母亲的源头。

母亲总是很依赖父亲。说是依赖或许不太确切,应该离不开父亲吧。

七十年代末,卸去生产队长一职的父亲,到乡镇中学当起了伙夫,离我们家二十华里,只有星期天才能回来。

知道父亲快回家了,母亲就提前做些好吃的,等父亲回来享用。尤其是,父亲不上桌母亲是不动碗筷的。她要给父亲温茶,烫酒,一切准备就绪后,才和大家一起吃。

父亲一回来,闲起就会拉起那把老掉牙的破二胡,并顺口哼上几句,不知是什么曲子,是酸涩?是欢愉?是苦尽甘来?我拿捏不准。但母亲傻傻地看父亲拉二胡的样子,一定很幸福。

      母亲的陪伴,是我学习的助力。

母亲说,"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没读过书的母亲能说出这样的话,或许是因为她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抑或是母亲也渐渐意识到,山里的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吧。现在想想,母亲是一个精明的母亲。

我读小学时,家里日子还不咋地,连枝像样的钢笔都没有,写字要用蘸水笔写。

有一年春天,漫山遍岭的花都开了。记得有一天上午,母亲从山上采来大把大把的映山红,然后把花瓣拧下来拢一起揉成团儿,再用双手挤花瓣的汁液滴到碗里。淡蓝的汁液越挤越多。我问母亲这是干什么?她说,你用来吃字啊。母亲随手又往盛满计液的碗里加点盐,说"看,能写字了,你试试"。

还真是,写出的字也不亚了在供销社买来的墨水。母亲咋就这么聪明呢?

后来读初二准备考高中,我每天做习题做试卷晚上要熬到深夜,母亲也不肯早睡,就在炕上默默陪着我。一会给我端碗热水,一会又问我饿不饿,让我的心里暖暖的。

靠自己的努力,加之母亲的陪伴,我顺利考上了县里的省重点高中。入学的那一天,母亲特意给我做了顿好吃的一一大白菜煮挂面又加了几片腊肉,虽很香却不忍下咽。县城离家一百多华里,只有放假才能回来,以后见到母亲的日子少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母亲大概也如此吧。

我坐上开往县城的班车,母亲的眼里噙着泪水。车子走出很远了,发现母亲还站在那里。。。。。

        父亲突然离世,母亲显得孤单2016年3月,本是身体硬朗的父亲,因为一场意外去逝,这无疑对母亲的打击是沉重的。

少年夫妻老来伴儿,何况父母一生又那么彼此依赖彼此欣赏,这是让母亲内心一时无法承受的。

面对母亲大不如从前的精神状态,儿女们坐在一起开了会。针对母亲的晚年生活和养老事宜达成共识。根据母亲的心情和喜好,她愿意住哪就住哪,不拘泥于一人,七八儿女都该为母亲极力尽孝。

有着纯朴家风滋养出来的孩子,对父母都很孝散。于是,县城的大姐家住几个月,保定的二姐和三妹家住几个月,再回到老家住一段日子。就这样循环往复,儿女们不辞辛苦,毫不埋怨,一晃十几年就过去了。

但最应该对母亲说声对不起的是我。从离开家乡的那一刻起,求学,参军,工作。路是越走越宽,距离是越来越远。北方,北方,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每年回家的次数有限,守在母亲身边的日子也有限。

儿行千里母耽忧,母在千里儿也愁。每次回去探望母亲,倾心与她攀谈,变着法儿地逗她开心,给她买滋补品和好看的衣服。可这些也难掩自己内心的愧疚。也曾经常寄钱给母亲,可钱有什么用呢?

最怕的是与母亲告别。回家时母亲满脸喜悦,会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但一听说我要走,母亲的声音开始便咽,进而是泪水润湿了眼角。

父亲走了后,母亲慢慢地学会吸烟。吸的量不是太多,每天吸几颗,或当个营生或打发时光。也可能她是在想念父亲。

应该是吧,儿女对着再好,也不如一路走来甘苦与共的老伴儿。人生难有完美啊!

        芸芸众生,惟有善良的人才能长寿。

2018年9月上旬,我接到大姐的电话,说母亲因病住院。我放下手头的事情,行色匆匆从福州赶回北京,又从北京回到承德老家。

母亲的病先是因为骨刺直不起腰,走路非常困难。后又被诊出坚质性肺炎,更是雪上加霜。住了二个月院,儿女们轮流照顾,仍无好转。

于是儿女们都担心,怕是母亲真的会离开我们。但仍然不能放弃治疗,直到医院下了病危通知,才把老人家接回家里。

母亲离世的那个晚上,全家四世同堂,一个不少地守在母亲身边,看着母亲安详地闭上眼睛。

一时间,有悲恸也有感念,有反思也有不舍。

生命既坚强又脆。一生不辞劳苦用爱把儿女哺育养大的母亲,就这么走了?就这么说离开就离开了?从此阴阳二隔再难相见,真是慨问上苍,不忍别离。

母亲活到九十高龄,善良的人总是能够长寿。这是我从母亲的一生所能体悟到的。

                      结语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生命拜父母所赐。但有一双好的父母,哪怕你生在再贫寒的家庭,你也会学会成长,懂得知足,感到幸福。

什么是好的父母?就是她们的言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带动着你,树立良好的三观,使其人生轨道朝着美好的方向迈进。

我的母亲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中母亲的一员,但她真的很伟大很善良。对家人和生活都充满着爱。

母亲离开我们一年多了。但不时追思,时时感恩,只为自己的余生不为悲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