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心理學_敘事治療_合作取向

原生家庭的影響|宗熙 敘事

2019-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坐夥心理专业训练中心

收到培訓機構邀約講微課,題目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在思考過程有一些反思和大家分享:

首先,原生家庭的議題已有許多資訊(文章、書籍)的傳播,我想多數人都有些理解,甚至形成論述是:『人要自我成長、要改善親子關係,一定要處理原生家庭的糾結。』

的確原生家庭的影響無所不在,舉凡我們的食衣住行、就讀學校科系、職業選擇、人際互動挑戰等,無不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甚至我會說:如果你想深刻體會原生家庭的影響,最快的方式就是進入婚姻,然後有機會扶養孩子。你就會看到原生家庭影響的力道,是深深烙印在我們身上。

所以會聽到:『我小時告訴自己,長大不要用我父母的方式對待孩子,怎麼…』、『我總提醒自己未來婚姻不要像我父母,怎麼…』。在關係中許多的發生,都彰顯原生家庭的影響甚巨。

然而,『原生家庭的影響』就都是負面、要除去的嗎?會受到原生家庭影響的人就代表沒有自己想法、脆弱、不夠獨立自主嗎?

在心理健康的領域裡,彷彿『原生家庭』這四個字成了一個人要成長的阻礙,如果要提升身心靈,就要除去而後快的絆腳石一般。而多數父母也往往被無形冠上『不肯放手』、『會耽誤子女』的標籤。

因此,在『原生家庭的影響』這命題,除了上述之外,也可以不同思考:

1. 『例外』的存在:人們除了會被影響之外,也會主動積極面對問題、影響問題。像是一位爸爸談到對於大聲訓斥孩子的懊悔,很討厭自己暴躁的脾氣,也覺得很挫折和自己爸爸的嚴厲好像,還談到小時候常常被爸爸責打。但我留意到他暴怒、摔東西,就是沒有動手打孩子,就好奇問他:雖然會不喜歡自己像爸爸的暴躁脾氣,也看到孩子的受傷,但是你是怎麼辦到沒有出手教訓孩子,沒有讓孩子經歷你過去被對待的經驗?

2. 看見人與家的演化歷程:當有機會從『個人』轉向『世代』時,往往會看到每一世代都盡力去讓下一代更好,每一世代都朝向著渴望與夢想前進。『我希望我的孩子過得比我過得更好!』、『不希望他經歷過去我所經歷的傷害!』,這是我常常聽到父母未曾說出口的渴望與期待。

3. 關係的修復與連結:談原生家庭的影響,不是因為人們脆弱、沒有能力,而是因為那是我們重要的關係、重要的家人。所以如果要去談『消除』會是困難的。可以多做的,是與『自己』、與重要『家人』的重新『連結』與『修復』,讓停滯的關係可以流動。在訪談中,有時會這樣對話:如果你爸爸或媽媽在今天參與我們的討論,聽到你跟我分享:一直很努力、不放棄建立一個不一樣的家庭,以及學習心理學想要帶給孩子不一樣的童年,以及不想複製父母婚姻的衝突,不知道你爸爸或媽媽,會有什麼樣的表情?有一句話想告訴你的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你想回應的?看到人們談原生家庭的遍體鱗傷底下,是深藏滿滿的情感,也理解了『離家是為了準備回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