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亲密关系
被全世界看见,抵不过被一个人深深看见
好的亲密的关系,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是有益的,这是永恒的真理。但为什么我们办不到呢?因为关系,麻烦又复杂,需要一辈子投入,无穷无尽,而且一点也不高大上。因而,我们总喜欢找捷径。
婚姻关系,是最能让我们获得存在感的途径
一位叫丫丫的女子在向我描述她为何最终选择走进婚姻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没有他(丫丫先生)的存在,我就会掉入荒原的世界。那个世界是黑白的,乌云层层盖住天空,被大风吹着,无序地飘移着。而大地一望无边,杂草丛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一个人愿意将真心交付于你更珍贵的了。而这便是对付荒原的武器。”
确实,我们生命存在的本质,就是不断向外发展关系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相同的话,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泡,这个能量泡需要不断伸展,与万事万物建立很好的联结。
而婚姻关系,则是众多联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婚姻关系,是最能让我们获得存在感的途径。因为在婚姻关系中,这种存在感是不可替代的。也就是说,在婚姻关系中,我们能获得一种“我的眼里只有你”的感觉。
任何关系都比不上在关系中“被看见”重要
但是,仅仅拥有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是不够的。真正让我们在关系中找到存在感的是:在关系中被“看见”。具体点说,我们的感受被对方看见。
只有当我们的感受被对方“看见”时,那一刻关系才真正开始,否则,只是在和自己想象中的人打交道,只是自己跟自己(头脑里对他人一成不变的看法)玩。
丫丫感觉,从小到大自己的感受很少被父母“看见”,以至于有种深深的被忽视感——不存在感:
上次回家的时候,我告诉妈妈,最近工作不顺,常常失眠,情绪也很低落。妈妈只说了一句,“你小姨说得对,我不仅男人没嫁好,生个孩子,也真不让人省心”。说完之后,妈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仿佛在怜悯自己悲哀的命运。我很生气,有一种被指责的感觉——自己是一个不让人省心的人,更严重的是,我觉得妈妈没有看见我的感受,没有想要和我(我的感受)在一起,我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
我们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创伤”,而其中“被忽视”的创伤,最直接关系到了我们对自己的存在的感觉,比如丫丫就认为,在与母亲的关系中,她一直被忽视。
拥有关系,以及在关系中,被“看见”是我们获取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
关系要想存在,一定是相互的
除了被“看见”,我们也需要“看见”对方。只有被“看见”,没有去“看见”,关系是不存在的。关
系,一定是相互的,彼此能量自由流动的过程。如果我们不能“看见”对方的感受,实际已经把对方物化,而非把对方当作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人。
当我们要求对方来满足自己的期望,要求对方成为我们所理想的样子,这时候,对方就是被物化的过程。而避免把对方物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也要“看见”对方的感受:
当丫丫试图去理解母亲的感受,这样说道:“她应该很伤心吧,觉得自己的人生处处不幸,感觉她应该很爱我,否则,她也不会因为我而感觉自己人生的不幸了。当我‘看见’妈妈的感受,便没那么生气了。感觉能理解她了。”
我们需要“看见”,也需要“看见”对方,这样,关系的建立才真正开始。
我们为何在关系中找不到存在感
(1)重复自己早期经历中的“伤口”
关系中,难以“看见”的根源,在于我们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伤口上,以至于难以觉察真相:我们太执着于自己的痛苦,并认为痛苦是对方造成的。
其实,这个伤口早已存在,是在我们早期的经历中形成的。而我们只是在新的关系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体验它。
比如,一个敏感的人,他会处处感受到别人说的话,是在针对他,但事实上,这种敏感的个性,是早年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当下那种被人针对的感受,其实不是说话人的过错,而是因为有了不自信的伤口存在的缘故,所以处处印证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不受欢迎的人。
在关系中,培养“看见”的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白我们此时受伤的感觉是源于早期经历的创伤,而非对方的过错。
(2)对身边人、事的不合理认知
另外,不合理信念,也是导致我们无法“看见”自己和他人的原因。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