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原创纪实真情作心情随笔

故乡琐记(1):一张泛黄的初中毕业证

2017-03-04  本文已影响58人  发呆的老渔民
大姐的毕业证

这是一张已经泛黄的初中毕业证,破损严重、文字模糊、颜色斑驳,一般人很难辨认清楚,更别说了解这张老照片背后让人感伤、感动、感恩的故事。

01

1966年开始,我国高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从此,“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就成了中国大学录取方法。但因为种种原因,1972年大部分学校才陆续恢复“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1977年正式恢复高考。

应该说,我们家的命运和许许多多中国人一样,是随着高考制度的变革而逐步得以彻底改变,最终成为这一制度改革红利的最大受益者;整个家族有限的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有十人之多,其中不乏北大、南开这样的名校。除了我们的努力上进外,更重要的是父母凭借难以想象的坚韧和执着供养我们上学,成为贫困农村贫穷家庭极为罕见的、尊教重学的开明者,也算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另类者”。当然,正是这种贫穷而又坚持的“另类”,彻底改变我们这个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前途命运,开启了摆脱贫穷生活和苦难人生的坦途。

02

1978年以前,河南农村实行的是生产队集体所有制,记工分、分口粮、统一上工、集中干活,但产量低、成效差、很少有人吃饱,“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我们家一个大姐、下面紧接着三个弟弟,全靠父母挣工分养活一家老小,日子过得极为紧巴艰苦。

大姐出生在最艰苦的1960年,先在保宁庵小学念到三年级,后转入卢家学校,直到1976年初中毕业。按照她的学习成绩和相关情况,符合推荐上高中条件,当时的名额极为有限,大队支书把推荐表送到我家,郑重其事交代“来之不易、好好填写”。对于我家来说,这是一阵恼人的春风。对大姐而言同样面临两难选择:一边是劳动力少、挣工分少、分东西少,如果放弃推荐在家干活,对父母无疑是很大的帮助;一边是如果推荐去高中,一般来说,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就有可能上大学、进城市,过上另外一种生活,这对于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村女孩子来说,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大姐最终选择放弃,为了挣工分,和父母一样早出晚归;与其他村里同龄女孩子比较,干过挑粪推车、除草挖地、割麦打场这样最脏最重的活,蒙受忙乎了一季子颗粒粮食分不到的屈辱,可以说苦过累过、哭过伤过,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这个家,一切为了父母和几个弟弟。大姐出嫁后婆家条件不是太好,刚强惯了的大姐,怕落人后而吃苦肯干。好在姐夫也是一个很厚道、知冷热、勤持家、肯出力的人,两个人依靠自己省吃俭用、起早摸黑,盖起了二层楼房,拉扯几个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孩子们都比较争气、孝顺听话,一家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大姐家的二层小楼

03

其实,如果换一种情况,大姐也许会和我们一样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并不是不想学习,而是因为家庭和其他外在的原因妨碍大姐的命运按照正常的轨迹运行,从一定程度上讲,我们及我们这个家亏欠大姐。我们几个当弟弟的,始终感念大姐对家里的付出,这些年一直力所能及地帮帮大姐。

尽管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是补不回来的,比如付出的艰辛;有些则不用回报,比如亲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