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本地化翻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应用程序本地化》评析

2022-05-22  本文已影响0人  翻译技术点津

新时代本地化翻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应用程序本地化》评析

王华树曹达钦

摘要:由约翰·罗里尔编著的《应用程序本地化》一书汇聚了本地化服务和技术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了翻译技术、机器翻译、国际化与本地化策略等在本地化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本地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彰显了本地化技术对翻译教学和实践的重要意义。该书可为科技翻译实践、教学和研究等诸多方面提供非常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 本地化 翻译国际化 应用程序 APP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软件本地化产业在国外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国际企业纷纷进入中国,本地化业务范围迅速扩大,国际语言服务激增,行业正朝着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始于上世纪40年代的机器翻译技术及日臻成熟的语音识别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等促使信息技术与现代语言服务紧密结合,对本地化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与本地化技术发展更加迅速。可以预见,未来对于各类应用程序的本地化翻译需求在语言服务行业中的占比将会持续扩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程序本地化》一书应运而生。该书由赛门铁克研究实验室的首席工程师约翰·罗里尔(John Roturier)所著,该书融合宏观和微观技术视角,系统地介绍了应用程序的国际化和本地化流程和策略,总结了行业最新实践和技术最新发展,探讨了本地化行业面临的新挑战。

1. 内容概述

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介绍部分,第二到六章是该书的核心内容,第七章为总结和发展趋势展望。

第一章“简介”介绍了本书的基础性内容,包括出版背景、行业挑战等。作者在梳理以往本地化著作的基础上,阐述了撰写本书的缘由,介绍了全书的概念性框架,简要说明了目标读者、范围和使用约定等。

第二章“编程”介绍了基本的编程原理,旨在介绍关键的软件开发概念,以方便读者了解更多本地化流程技术方面的内容,给本地化技术人员介绍可提高效率的编程和文本处理技术。本章简要概述了目前软件应用程序的开发趋势及软件开发的编程语言,并以 Python 编程语言为例,介绍了编程语言代码片段中的可译元素,如何处理编码和各种字符串等。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本地化活动中的两种常见文件格式,PO 文件以及 XML 文件,讨论了如何使用正则表达式进行文本处理。

第三章“国际化”探讨了应用程序国际化的概念、问题和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为提高下游流程(如翻译或适应性修改)的效率而进行国际化的主要方式。本章中的国际化概念包含软件架构的国际化及内容的国际化两部分,其中介绍了本地化的主要方式,强调了用户界面字符串在源代码中的处理方式,并从文档结构和文档内容两方面审视了如何实现其它内容类型(如用户帮助) 的国际化以及简化翻译。

第四章“本地化基础”介绍了基本的本地化流程。作者将本地化流程分为两大类三个方面,其中第一类与按序执行的工作流程有关,主要方式为提取字符串进行翻译,随后将其与构建目标语或多语应用程序资源相融合;另一类则为更直观的方法,即在上下文中进行翻译。三个方面主要包括软件内容的本地化、用户帮助内容的本地化及信息内容的本地化。内容的本地化过程包括提取、翻译、合并、编译、测试等环节,用户帮助内容的本地化包括创建、重用、翻译、测试等环节。在信息内容的本地化部分,作者分析了在线信息内容的特征,介绍了如何采用自定义机器翻译系统完成预翻译并通过审校提升本地化质量。

第五章“翻译技术”介绍了为翻译实践提供支持的技术工具,主要包括: 可优化本地化工作流程的翻译管理系统和翻译环境工具、目前四种主流的翻译系统模式、与应用程序本地化息息相关的重要翻译技术、两大类翻译工作环境及三类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类型与工具等。此外,作者在本章中从手动检查、基于规则的检查、统计检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检查等方面论述了如何保证应用程序本地化的最终质量,并提出了软件本地化的质量标准。

第六章“高级本地化”讨论了概念性框架中的第三类本地化活动,即适应性修改。作者提出,参与翻译流程的人员应始终优先考虑目标内容消费者的各种期望,因此,只有通过各种级别的适应性修改,才能真正地实现应用程序的本地化,以便与特定领域的当地应用程序相竞争。作者在本章中将“适应性修改”这一概念分为非文本内容的适应性修改(包括屏幕截图、其他图形类型、视频音频等)、文本内容的适应性修改,即创译和个性化翻译、功能适应性修改及位置适应性修改四大类。功能适应性修改主要包括针对当地法规、本地服务和核心功能的修改。

第七章“结论”结合本地化行业当前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前叙内容进行回顾和拓展,介绍了移动设备和云计算趋势对 IT 行业和语言服务业的影响,从编程语言和市场的角度探讨了软件国际化设计面临的挑战,阐释了机器翻译技术与译后编辑结合的翻译模式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并论述了本地化行业未来五到十年内可能出现的颠覆性趋势,即迈向实时文本的本地化及文本之外的本地化。

2. 主要特点

《应用程序本地化》一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多元视角,凸显跨学科特色

本地化是将一个产品按特定国家或地区或语言市场的需要进行加工,使之满足特定市场上的用户对语言和文化特殊要求的生产活动,其过程比传统翻译更为复杂。本书中关于本地化活动类型、应用程序国际化设计、本地化基本流程实践、翻译技术的探讨,质量保证、译后编辑、适应性修改等概念的介绍,涉及翻译学、法律学、营销学、传播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体现了鲜明的跨学科特色。作者从传播学的视角描述了文本内容和非文本内容的适应性修改,以便使目标语译文达到与源语文本相同的宣传效果。作者对本地化活动的描述是从上下游产品研发的角度,涵盖软件开发概念、软件编程语言、软件内容的创作、软件的国际化、本地化以及其后的适应性修改等宏观视野,凸显了本地化跨学科、跨领域的特色。

2.2 与时俱进,总结业内最新实践

本地化产业与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信息技术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移动平台的日益普及、内容更新速度加快,用户内容定制化需求增加等趋势正在对传统本地化方式形成新的挑战。本书根据软件行业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总结了产业的最新最佳实践,汇聚了本地化服务和技术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例如,由于软件发布平台呈现多样化趋势,Microsoft Windows、Mac OS、Linux 平台的应用程序的国际化策略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应用程序,本书第三章介绍了在处理基于 Django 框架的应用程序时可采取的国际化策略以及由此导致的本地化流程发生的变化。又如,在第四章中介绍 Web 应用程序的本地化流程时,还探讨了本地化过程中出现项目频繁更新情况如何应对,本地化过程中可以自动化实现的步骤以及工具,并讨论了一种新的 Web 应用程序本地化模式,即上下文本地化,并以 Mozilla 基金会推出的 Pontoon 项目为例,说明了与开发全球多语应用相关的一些概念和新挑战。

2.3 趋势展望,反映技术发展新方向

本地化行业从诞生到今天40多年以来,相关的技术实践发展迅速。本书最后一章探讨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云服务等未来的趋势对整个本地化行业的影响,着重探讨了在国际化、本地化、翻译技术等方面可能出现的趋势和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作者认为,应用程序本地化的业务形态将朝着多模态的方向拓展。未来文本仍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沟通媒介,但新的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模式的出现,其它类型的交互,如视频沟通、语音输入及手势和身体交互等方式将会成为主流。作者认为翻译的工作方式将发生革新,迈向实时文本本地化。网络化、海量化的内容使传统的翻译工作流程不再适用。机器系统自动翻译后由人工进行检查和验证是解决办法之一,也可通过 API 调用提供人工翻译或译后编辑。

2.4 面向职业,强调译者技术新素养

本地化是语言技术与信息技术、流程与管理结合最紧密的实践形态,代表了先进的语言服务方向,如果没有信息技术与翻译技术作为支撑,本地化工作将无法开展。《应用程序本地化》一书尤其注重译者的技术素养,强调提高译者解决本地化过程中各种技术问题的能力。例如,作者在第二章中向本地化人员介绍了软件开发概念,同时也进一步介绍一些可提高效率的编程和文本处理技术,使译者可以更加轻松地处理用于写入应用程序的编程代码片段。又如,在第五章介绍翻译管理系统时,作者介绍了翻译管理系统的普遍特点,而后根据不同翻译管理系统的特性,介绍了 API 驱动型翻译、集成翻译、协作翻译以及基于众包的翻译四种翻译管理系统的主要特征和适应情况,以便译者能够正确地根据具体项目情况选择翻译管理系统,提高翻译流程效率。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仅仅掌握语言技巧并不足以成为一名好译者,译者必须熟练掌握一定的技术能力,才能迅速适应各种新的情况。

本书介绍了应用程序的国际化和本地化方面的新发展,并从技术层面探讨了应如何应对本地化行业面临的新挑战,然而也存在美中不足之处。例如,第二章介绍编程语言时主要使用的是 Python 2.x,但 Python 2 将于2020年“退役”,其升级版本为 Python 3,本书中部分有关 Python 2 的操作可能仅具有借鉴意义。其次,书中对主流本地化技术和工具的实操介绍不足,缺乏对现今主流的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平台和术语管理系统等较为系统性的介绍。不过瑕不掩瑜,这些并不影响读者和学界对于该书的认可。

3. 对我国科技翻译的启示

《应用程序本地化》一书作为面向译者和学生的实用指南,对我国科技翻译的实践、教育与研究提供了全新思路。

3.1 变革科技翻译实践模式

传统翻译模式中译者各自为战,主要依赖手工作业。新技术的发展给翻译,特别是科技翻译带来了新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翻译领域、格式、形式、流程的变化,更体现在利用多种先进技术自动化地处理海量化、碎片化、多元化的翻译需求。例如,译者可以通过编程自动化解决科技翻译过程中的格式问题、重复问题、术语问题等。以软件本地化翻译为例,译者可以采用人机耦合的技术驱动模式,通过维护翻译记忆库和平行语料库确保翻译风格的统一协调;采用术语管理系统保证关键术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融合神经网络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系统提升翻译生产效率;基于定制化编程规则或机器学习方法控制翻译质量;利用基于网络的翻译管理和协作平台实现大型项目的协作或众包翻译。

3.2 加强科技翻译技术教育

传统的科技翻译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课程结构单一,学生素养不足。顾俊玲认为,“熟悉本地化管理”及“具备信息化应用能力”已经和语言功底、科技领域专业知识以及百科知识等,成为科技翻译从业者的必备条件。对于科技翻译者而言,“译者能力 = 中外文功底 + 专业知识 + IT 技术”。科技翻译工作者不掌握最新的翻译技术和工具,很难适应新的工作方式。以大型生物制药科技网站翻译为例,因为其技术架构复杂、格式繁多、专业性强且频繁更新以及需求碎片化等特征,完成此类任务不仅要求译者具备专业翻译能力,还需要具备综合的翻译技术能力。而在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科技翻译人才仅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很难胜任此类任务。

在技术盛行时代,科技翻译教育要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借鉴国外翻译人才培养的经验,完善翻译技术课程体系,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本地化工程技术、软件本地化、网站本地化、本地化技术项目管理”等系列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3.3 拓展科技翻译研究内容

我国科技翻译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是从传统语言学的词、句层面对科技翻译的语言结构进行研究;第二阶段将相关研究从词句层面扩展至语音、语法、修辞、逻辑层面,并开始出现西方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对科技翻译研究的解读;第三阶段出现了科技翻译研究的文化路径、史学视角、美学视角等,但是从技术视角研究科技翻译的几乎没有。“本地化”这一概念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质和技术特质,与科技翻译具有天然的内在关联,可以为科技翻译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内容。

本地化无论是在对象、方法、性质还是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等方面都同传统的翻译有着很大区别,而这些新的特征又不能为传统翻译研究范式所解释,需要新的方法来解决本地化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若要加强科技翻译的研究和学科地位,科技翻译界就要直面技术时代出现的新问题,以适应科技翻译实践不断拓宽和发展的需要。《应用程序本地化》一书中所论述的本地化技术流程、机器翻译与众包、敏捷本地化翻译实践等内容,可在完善科技翻译流程、控制科技翻译质量及扩展学科内涵等方面给研究者以启示。

4. 结语

现代语言服务正朝着数字化、专业化、网络化、云端化趋势快速发展,新时代的语言服务人才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自己,才能适应未来语言服务行业更为多元化的需求。本地化服务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现代项目管理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语言服务的流程化、自动化和规模化,代表着语言服务技术的发展方向。面对软件技术及应用程序旺盛的本地化翻译需求,科技翻译人才培养应以行业前沿需求为导向,以语言素养为核心,以行业知识为基础,以技术能力为支撑。《应用程序本地化》一书有助于本地化专业人士宏观了解本地化技术和流程,应对行业技术挑战,为本地化行业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特别说明: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技翻译》2020年第33卷1期,本次推送获作者授权,引用请以期刊版为准。

- END -

转载编辑:王琳、陈雨

排版:王琳

审核:朱华 贺文惠

关注VX公众号“语言服务行业”,了解更多语言服务行业与翻译技术相关的资讯和洞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