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食物一个美好传说
中国人好像历来都有一个传统,喜欢给食物一个高大上的起源传说。似乎没有美食传说就无法吸引食客一般,国内的美食总喜欢给自己加上各类神秘传说,关键词无非是“逃难”“御膳”“皇帝”“宫廷”“将军”等,末了还必须加上一句“赞不绝口,流传至今”。
在所有的美食传说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朱元璋和“珍珠翡翠白玉汤”。一碗简简单单的白菜豆腐汤,竟能让杀伐决绝的朱元璋牵肠挂肚,实在堪称传奇。除了明太祖之外,宋太祖赵匡胤也和不少食品有着渊源。据说周世宗柴荣命赵匡胤攻打淮南,宋祖久攻不下,粮草短缺,本人也因过度饥饿急火攻心差点吹灯拔蜡。然后军中某位神奇厨师做了一种圆形点心,赵匡胤食后“神清气爽,宛如新生”,赐名“大救驾”。然后又在全军缺粮,军心涣散的情况下神奇地打赢了这一仗,同样堪称传奇。如果孟良崮上的张灵甫碰巧看到了这个传说,那他就应该明白自己不是败于军事素养和枪械装备,而是败在军中没有这等神奇的厨师。
至于每个河南人都无法拒绝的胡辣汤,自然也有相关传说。据传,明朝嘉靖皇帝年间,皇上忙于修道,欲图长生不老,内阁大学士严嵩为取悦皇上,便拍人四处搜寻秘方,不意间在一个世外道士的手中求得一方,据道士讲,此方可以延年益寿,严嵩遂献此方,御膳房照此方熬制成汤,嘉靖皇帝服用后,口爽气顺,精神焕发,甚觉此汤精妙,于是龙颜大悦,遂赐名:“御汤”。至明末,清兵入关,御厨赵杞携带此秘方逃至中原名镇逍遥镇,不忍此汤失传,遂传于当地居民,是为逍遥镇胡辣汤。
但是“御膳”“皇帝”“名厨”堆砌出来的传说,看多了总会有种审美疲劳。况且,艺术尚且讲究雅俗共赏,食品传说如果一味迎合“居庙堂之高”而摒弃人间烟火,不免就人为制造了一种撕裂感,将食品和生活对立了起来。其实如果真要编食物传说,不妨换一个思路,从民间来到民间去,这样显得更为亲近。
如果按照这种思路,那么就可以初步构想一个关于胡辣汤的传说:秦朝年间,犯罪之人被发配远方,修筑长城。地处边关,再加上接连的赶路和过多的工作量,导致许多犯人身体吃不消,在塞外的夜中纷纷倒下。关外有些心地善良的胡人,见此情形便熬制秘制补汤,配上胡椒辣椒调味祛寒,偷偷送给那些犯人。犯人们喝下此汤后,只觉得浑身散发着热气,汗如雨下。除去湿气的犯人第二天便容光焕发,生龙活虎地继续被秦始皇压榨,夜以继日007修长城(为什么不是996?废话,那能让犯人休息吗?)。为纪念胡人的帮助,便将此汤称之为“胡辣汤”,并流传至今。
上边的故事乍一看挺唬人,民族融合,互帮互助,知恩图报,史前社畜,简直要素全面无懈可击。但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胡椒唐朝才传到中国,所以秦朝是绝无可能有胡辣汤这玩意的。况且,胡辣汤两大名镇逍遥镇和北舞渡,怎么也和塞外长城扯不上关系。
所以最正确的编法,便是将这两个镇子的镇名结合起来。逍遥镇,北舞渡,胡辣汤,三个词语组合起来,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江湖传说”“隐世大侠”“世外名医/名厨”“汤到病除”。至于怎么具体编出来一个完美的江湖故事,那就是下一篇文章要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