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猫爸,我们来聊聊教育这件事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安徽师范大学

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不止为了复试。

2018-02-03  本文已影响13人  一饼张

通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摘录几点心得。

"后进生"只需要把教科书搞懂?


看起来逻辑正确的一句话却违背了教育学的真正逻辑。

许多学校里有这么一批老师,他们善意地爱护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抠书本,但他们的这种关心,归根到底,却把事情搞坏了。

考研期间我尝试放下所有的事情,只专注于考研复习。但奇怪的是,当我越想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反而越不能够全神贯注地做我想做的事情。

第一,当我给一件事情投下太多筹码时,我不可控制的关注结果胜于过程,于是我变得越来越浮躁,没有一个踏实沉浸的过程,越被我盯紧的结果愈加变得虚无缥缈。

第二,当我为了一件事情抛下所有事情后,生活中我没有了其他获得感的来源,而这件,我唯一在乎的事情的结果又是那么遥遥不可期,没有任何获得感的生活也就失去了幸福,没有了幸福也就变得越来越自卑,而那唯一的目标成为了自卑的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自己变得越来越输不起。

我在考研期间不敢脱离考纲复习,就如同后进生在校期间不敢脱离教科书学习。

而结果就是学的越少越学不进去,还愈加地否定自己,丧失自信心。

解决方法是什么呢?

第一,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阅读能够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而不要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的掌握知识上去。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发现的乐趣,就没有才能和爱好,就没有活的灵魂,就没有人的个性。

第二,在阅读思考中发现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教科书 。

阅读引领学生思考,思考的越多,不懂的越多,对知识的感受性越敏锐。

让学生积累问题再上课不止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有了实际的目的,而且还为学生带来了一种学习的欢乐和自尊感。

第三,学习只是智力生活的一部分。

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引导学生去接近爱好的发源地,即大自然。大自然中各种因果联系,各种现象都是大课堂。

运用多功能练习本


怎样检查练习本?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老师要定期抽查,而不是每一次作业都检查所有人的联系本。

苏霍姆林斯基还主张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语言素养,在基础知识方面,学生的第一次错误,就应当尽量被避免。

但以上这两点在真正的教学过程当中,是很难实现的。

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练习本最佳的使用效果是使每个学生完全的独立工作,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运用。这让我想起来在一次教师教育课程中,老师说到不能将减免作业的方式作为奖励学生的手段,因为这会让学生以为做作业是一种消极活动。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更让我意识到应该给学生树立一种观念,那就是做作业是一种劳动,而出色完成这种劳动是很光荣的。

除此之外,通过练习本,教师还能够看出和想象出学生的思路。

怎样训练儿童流利地书写?

书写是用手借助文字表达观点。

书写离不开手,因此我们要教会儿童用手做一些精细的劳动动作,而同时将这种劳动动作当成一种审美的创造活动。手不仅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公正性和明确性;还促使思维从整体转移到局部,从一般转移到具体。

书写很重要,但我们还要让儿童意识到书写是劳动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劳动的最终目的。

课堂上如何利用练习本?

第一,巩固已学习的知识。检查所学知识能否被用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就不用专门开设复习课了。

第二,检查是否全体学生都牢固掌握了知识。给最好的学生留补充题,留够全体学生思考的时间。

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学习?


教育现象

1. 教师和学生对知识冷淡。

2. 一些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在学习上没能力”的牢固概念。

3. 学生缺乏对世界的乐观的感知心态。

4. 当学生进入校园时,他的“可教育性”渐渐丧失。“只关心种子而忘记了耕地等于撒一下种子去喂麻雀。”

5. “思想幼稚病”思想贫乏,死抠书本。

6. 学生时代,智力兴趣贫乏;毕业后,精神生活空虚。

解决措施:

学习动机方面: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让学生在脑力劳动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要求一方面,老师要对所教的事物抱有积极的态度,不仅善于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而且善于寻找知识与知识和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结合点;另一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在运用知识中体验到“权利感”。

教学方法方面:

1. 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很多时候在学生还不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比如流畅的,有理解的阅读)时,就被硬塞知识,从而导致了知识的僵化,即会学不会用。

2. 创造“成功的预感”,对应了罗森塔尔效应。

学习方法方面: 理科要注重知识迁移,综合复习。文科要注重从教材中解脱,放过细节,抓住要点。文科学习中,通过研究大量事实要点,掌握规律和思维的方法,也是形成世界观的基本功之一。很多时候教师没有教会学生概括的能力,于是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太多的树木,让学生感觉到喘不过气,因此自我放弃。

德育方面:

1. 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通过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使学生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

2. 在意志领域方面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荣誉感。

教学管理方面:建立“思考之角”、“难事之角”和“幻想之角”,用思考唤醒思考。

教学评价方面: 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要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校外方面:“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论”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1. 要保持儿童高涨热情的内心状态。

2. 要将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相结合,这是思维的引火线。

3. 目标明确,思想专注是注意力的源泉。要将思维的努力和意志的努力统一起来。

4. 要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这要求:

1)要是儿童养成在体力和脑力劳动者中克服困难的习惯。

2) 不要让学生无所事事。

3)使学习的形式多样化。

4)不能以学生精疲力竭的代价集中注意力。

5)需要不断使儿童的精力得到补给。

5. 无论是兴趣还是注意力都要多一点内在少一些外在。

随记摘录


1. 接触大自然:到活的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

2. 不会挑选需要的词,就等同在图画课上用钉子代替削尖的铅笔。

3. 培养儿童对图画的爱好,不仅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手段之一,而且还能打开话匣子。

识字教学应当根据图画紧密结合起来。不强迫记住的东西,反而比较容易记住。被感知的形象的情感色彩在实际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 过分强调直观性是把儿童思维的个别方面绝对化,把知识活动局限于感觉的范围。

5. 单纯讲研究成果会对学生产生有害的作用,会使他们养成轻信言辞的习惯。

6. 对年龄幼小的孩子讲述事物时,不要用过多的信息使他们震惊。

7. 应用题解不出来的原因就是儿童不具备在转瞬之间把思维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之上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主观意识上说就是一种把应用题的所有组成部分都保持在记忆里,或者像下象棋一样,同时用思维把握住“好几步”的技能。

8. 教师的知识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越远,他的话的含义就越深刻。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利于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

9. 评价一节课应当采用“两分法”,一方面是教师的讲课情况,另外一方面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情况。

10. 合理利用直观性,不能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使其摆脱思考。

11. 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缺乏精神丰富性时,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

12.(质疑)对于规则的教育:不仅要使年龄尚小的人晓得这种事实卑劣的,丑恶的;还要使其因为自己无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感到痛苦;到后来才会渐渐迁移,用来检查自己。

13. 少年的思想经常是把周围世界跟自己本身隔离开的。就像一个医生在解剖人的时候,会忘记人的伟大。一个人的逝去是一场悲剧,一群人的死亡是一个数据。

14. 教师不能忽略,轻视自己的力量。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每一个学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15. 热爱儿童:只有你自己依恋孩子们,离开他们就感到无法生活。只有在跟他们的接触中你才能找到幸福和欢乐的时候,孩子们才会依恋你。

16. 共产主义建设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我们在培育,教养和把他们领进生活,从而成为真正的人。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在于实每个人发现身上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

17. 为什么要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因为只有教师在观察、研究和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去创造教育现象,教师才对教育有预见性,从而才产生了创造性因此,教师才不会因循守旧,他才会对教育有着终身的兴趣。

18. 劳动教育:开始,劳动是去发现世界;后来,劳动变成了真正的创造;最后,劳动成为实现理想的手段。

实际教学策略借鉴


1. 听写没得满分,自己订正,再交上来打分。

2. 在校时间每一个学生都种一棵树,不仅算劳动教育,而且让学生接触大自然,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3. 学生和老师都“捆右手”,尊重规则。

首先,做自己的老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