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灵异、志怪,玄幻、怎一个好悬的世界

说书的

2020-05-15  本文已影响0人  应该还行吧

                                  (一)

        入冬了。

        农闲了,村口每天都聚着一大堆人。

        这一天,一个老人慢慢的抱着一个小桌子走来,旁边还跟着一个小家伙,端着个小小的木头墩子。       

        老人一来,大人们便打发各家的小子跑去村里叫人。

      老人是个说书的,这穷乡僻壤的,十里八乡的也没别的新鲜玩意儿,就等着农闲时候这老头儿的一张嘴,只图一乐,老人讲的也不错,旁观的人不管听懂听不懂,反正都挺高兴,慢慢的,老人在这儿也有了一点小名气。 

        老人家里没地,也没别的生计,就指着一张嘴讲完,各人能给点米、面、油啥的,这么多年,日子也就这样过来了。

        但今天可不寻常。

        岁余城里的那些文人骚客不知从哪里听说这里冬梅景致是别处没有的,于是今年的那些新进举人便一同来此游玩。走到村口,刚好碰到了正要讲书的老人,也许是有些好奇这穷乡僻壤也有说书的,他们也就饶有兴趣的在旁边听着。

        只见老人木墩上一坐,从怀里缓缓掏出一本发黄的书,又掏出来一个乌黑发亮的惊堂木,放在桌上,然后猛得一拍,开始说定场诗。

        还没等说两句,那些举人中的一位便站起身大声说:“你到底会不会说书,在关内,说书向来就是惊堂木拍在定场诗中,哪有拍在定场诗外的?”

        “真是,什么都不懂。”同行的一位也附和起来。

        别的听众不乐意了。

        “你爱听听,不爱听走。”

        “打扰我们听书。”

        “就是。”

        “不爱听就走。”

        顿时,这里吵成一团。

        老人知道今天讲不下去了,就招呼小家伙,准备收拾东西回去。

        里正赶来了,见了这场面二话不说,赶紧把村里人赶开,走到最前面的那举人面前,谄媚的说道“早就听乡里的人说各位举人老爷今天要来,小老儿招待不周,怠慢各位大人,罪过大了。”

        “无妨,我等本就是随意来到此地,没有事先通告,怪不到你头上。”

          “不过,你这里的人当真是不可理喻,”

        “乡野陋民,惹恼大人了,真是该死,来年得给他们多加收点赋税,免得闲得在这儿听书。”

          “算了,民为国之本嘛,民愚方得国安。”

          前面的这位举人老爷显然不想再跟这个里正多说了。他快步走到这个想要走的说书老人面前,拿起那本泛黄的书,随手翻了翻,嗤笑道:“秦王挥手扫六合,汉武执戟平四海。天下皆知的暴君到你嘴里好像都成了流芳千古的人物一样,真是可笑。”

        举人老爷静静的翻书,四周的人大气也不敢出。书翻到尾页,上面写着:

      三更灯火不言寐,

      晨风合卷起身行。

      当为窗枝无声鸟,

      出言便作空谷音。

      那位举人老爷沉默了一会儿,说:“你也考过功名?就你这样,也想当官,和我们同坐?”

        听到这,村里的里正擦了擦汗,连忙说道:“天底下的道理都在您们这些文人老爷的大肚子里装着,哪怕漏出来个一两句,那就是咱们受用不尽的了,那里还敢有做什么老爷的梦。”

        举人老爷没理那个里正,随手把那本书丢在地上,一把捏住老人的脖子,狠狠朝老人肚子上踹了两脚,然后放开,老人站不住,仰面倒了下去,嘴角流着血,身子在地上抽搐着。

        小家伙想去扶,被旁边的一个大人紧紧抱住。 举人老爷打人,小民敢去扶吗?不敢的。说不好,人家老爷连这小家伙一起揍。至于老爷为什么打人,或是觉得自己丢了面子,或是因为什么别的缘故,谁知道呢。而且要论说书的老头子以前讲的书里的那些仁、义、礼、智、信什么的,咱能比过那些举人老爷们吗?肯定不能。

                                  (二)

      关内今年特别冷。

        屋里,一老一小蜷缩在家里那小小的土炕上。

        “这炕咋不热呢?”少年说。

        “昨儿不是让你把那烟道上的窟……窿拿麦草给堵上吗?你小子……又偷懒了。”老人时断时续的说着。

        “昨儿不是你讲书吗?忘了这事了。”

        久久无语。

        爷孙俩都躺着,谁也没起身。

          “老头,那些打你的人,他们写的诗都很好吗?”

        缓了一会儿,老头子说:“ 诗这东西啊,就像是每年四月田野里飘荡的蒲公英一样,有些人,越想追,越抓不到;而有些人,好像随便一伸手,就能飞来许多,就算有人强要抓住,也会弄伤它的绒毛,便少了很多意思。”

      这次老人没有一丝停顿,好像用尽了力气,也要让小家伙把这些话听进耳朵里。

      小家伙好像听懂了。

      炕越来越冷,小家伙冻的发抖,老头子却连动都不动了。

      老头子的丧事是那几个平常最爱听书的村里人帮小家伙操办的。短短几天的丧期,大家都说,小家伙好像一下子就长成一个少年模样了。

        家里没有地,所以老头子的墓只能立在村口前面的那个少有人走的小路旁。

                                (三)

        不知是在老头儿走后的第几个清明节,岁余城里最有名的守仁学府里的先生携弟子出游,一群人恰好路过这里,一个年少不知礼数的小先生在老头子的碑上刻下了几行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雨打碑新柏滴翠,魂断情丝落有声。

        故人坐歌殇离曲,夜鬼将行莫停留。

        少年每年都会去看老人,那几行诗的来由也是听村里人说的。

        少年猜,当时那位小先生写完这诗肯定要捋两下自己下巴上努力积攒下的那几根胡子,嘴角勾起笑意,然后来一句:“写的不好,见笑见笑。”   

      如今,少年大概也成为这样的人了。

        少年走过了不少地方,读了不少书,可总觉得,老人的道理是最好的,比那些书上的还要好。

      他没由来的想起,以前老人带着他赶路时总爱说的一句: “小家伙,路还远着呢。”

      是啊,路还远,走路太少,修心不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