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十年
谨以此文,纪念那个无法忘却的时代,也献给那一份模糊记忆。
1949年后,历史上将其分成了几个时期,其中有一个“十年”,即1966-1976年,是历史上不能忘却的一个时期。反观课本和一些搜索引擎,由于某些“政治原因”,我们看到的文字微乎其微,但可以说,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这件事深刻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那个时候有着鲜明的时代记忆,人人举着“小红书”,戴着像章,见面先说语录,家中供奉着塑像或图画,所有人都将他看做神,无时无刻不祈求他的保佑。
1966年,他正在上高二,中央一纸通知下来,全国的学校都“停课闹革命”,那真是非常的时期。若是没有经历过,现在的人们很难体会到那种狂热的氛围,也正是这种狂热,将每个人都麻木着卷入了时代洪流中。
还好他的出身“根正苗红”,祖上并没有什么“黑五类”,出生于贫农家庭,虽然没吃饱过饭,但这却避免了他不会被怀疑,他再也不想过着每天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了,本想通过高考实现这一切,没承想,时代的大江大河终究是冲垮了他的梦。
他便开始找工作,那个时代不要说高中,很多人连初中都没上过。他先是在村小学教书,看着下面十几张稚嫩的面庞,求知欲极强的他们眼中闪烁着光,他又何尝不曾想到自己。土坯房、石板凳、一老师、众学生,正是那份情感共鸣,才在时代风云中坚定志向。
初中、高中他都曾任教,也为后来他的教学生涯奠定了基础。由于组织调动,他也曾在物资局工作。一个人的经历,影响着他的阅历。
他的高考梦一直是梦,这十年中,他结了婚、生了孩子,也经历了不能忘怀的唐山大地震,所幸妻儿毫发无损。十年,一个人从十岁到二十岁,从三十岁到四十岁,坚毅和成熟也成为了他的勋章。村口的白桦树落叶又冒出枝芽。1977年,恢复高考。他顺利考入北京科技大学,终于能够实现小时候的那一份纯真梦想。
后记
这一短篇小说根据爷爷的真实故事稍加改编。
由于爷爷已在2007年去世,所以我对他的记忆很少,仅从亲人们的描摹中略知一二。但是我很想把这些记下来,作为自己模糊记忆深处值得回味的东西。
这些天一直在看冯骥才先生的书《一百个人的十年》,就回想起亲人们对我说的爷爷在那个时期的事情,感触颇多,虽然人和事都已过去,但是我想,记忆应当被留存。这也正是我写《一个人的十年》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