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与输出
2018-05-08 本文已影响0人
乔小喀
大量的碎片信息充斥着生活的日常,而我们早已习以为常。
拿出手机,点开微博、微信、头条等各种APP,下拉,点赞或是评论等惯性动作随之而来,然后脸上掠过一丝微笑、惊愕或是不屑,朕已阅。

毫无疑问,信息化时代给予了我们足够的便利来获取各种信息,体验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那种快感。
然而,当获取信息的成本足够低、获取的信息足够多时,我们付出的代价就是手机不离手,一有时间便低头,大量的时间就这样被占用。想一想,我们一天当中有多少时间是在低着头看手机?手机不在身边,简直像丢了魂儿似的。

时间被碎片信息占用到也罢,更为严重的却是我们大多数人只是一味的获取,不加思索的吸收,甚至吸收都不算,只是在脑子里过了一下而已,仅仅做到这件事情我知道了而已,甚至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更谈不上输出。
慢慢的我开始觉得这是一种病态,只有肤浅的输入而没有思考后的输出,有时甚至让我感到痛苦,生活的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应该是这样。
信息的输入固然重要,思考后的输出才会有充实的获得感。输入进来的都是别人的,思考过后,输出的东西才是自己的。给你蔬菜、调料和工具,如何做出来一道美味的菜肴才是重要的。
而一味的输入没有输出,也会让我们的思考能力下降,与输出相比,输入的成本简直太低,而人又往往倾向于做那些成本低而又容易获得快感的事情,思考毕竟是件费脑子的事情。

而与与人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大脑、思维的差距。别人看到一件事,经过思考,写成文字,发在朋友圈、微博、简书,获得点赞评论一片,而大多数人还只是停留在—哦,我知道这件事—的地步,数周、数月后,我们对该人已是望尘莫及。
好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只要开始,永远都不晚。

不要让我们的大脑成为一台信息的吸收器,要为这台机器装上过滤器、处理器,最后输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