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文案专家。插科打诨,是最牛逼的文案技巧
你看到这篇文章没?《运营鬼才郭德纲之野望》。
最近在运营圈还蛮火,【馒头商学院】、【首席商业评论】等号大肆转载。
文章说,郭德纲擅长运营,通过树立slogan——“说搞笑的相声”、搞人设孵化IP等运营方式,在流量生意上走得很成功。
我完全同意,但这里,我要深究一句:为什么?为什么说搞笑的相声,会成功?
先不说为什么,这里讲个小故事先。
大学时,有次读书会。
自我介绍前,我打了草稿。
草稿是这样的:
大家好,我叫王平钢,来自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的学科,我们专业会学习社会心理学、家庭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等分支学科,我挺喜欢这个专业的,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写完之后,当时的我,还满得意,觉得自己对专业,还蛮了解。
但是,我前面所有人的介绍,都类似于此,“大家好,我叫XXX,学XXX专业,喜欢XXX”,听多了,索然无味。
于是我把草稿揉成一团,丢进了垃圾桶。
轮到我的时候,我变成这样介绍了:
有个大胡子老头,他叫马克思(众人笑),你们在思修课上会经常读到他,但我不一样,我大学是在社会学课本里读到他的(有人问,啥课本)。然后,我发现,这个老头很牛逼,不仅跑到思修课本上,还跑到在社会学课本上(有稀疏笑声),而且还是三大社会学家之一。另外两个叫马克斯·韦伯、埃米尔·涂尔干,名字有点陌生,但在我们社会学领域,赫赫有名……
不瞒你说,我讲完之后,掌声有点响。
当时我不知道这样介绍,好在哪里。
但今天我知道了,而且还总结出了一个小小的文案公式:牛逼文案=感知价值+情绪本能。
所谓感知价值,就是读者听你瞎逼逼,感觉上,有那么点收获。
注意,是“感觉上”,这三个字很重要。真正有价值没价值另说,让别人感觉有价值,才最重要。
所谓情绪本能,就是读者看你文案,有根情绪的弦,被你拨动了。
看得咬牙切齿,看得高兴愉悦,看得忧心忡忡、看得伤心欲绝。这样的文案,才好。
上面的自我介绍就满足这个条件。
感知价值:大胡子马克思还是社会学大家?那社会学这个专业,好像还有点价值,我得听听。
情绪本能:马克思是大胡子老头,哈哈,有趣,这老头怎么惹你了,我得听听。
郭德纲老师的相声,也满足这个条件。
感知价值:“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缺钱的,缺车的,缺房子,缺德的缺什么的都有。进了这个屋,我给不了你这些个。但我保证这一下午你能够忘掉这些烦恼……”能让我忘掉烦恼,那我得听听。
情绪本能:“让您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这个年代,说有这么一地儿让你开心,不好找啊。”确实不好找,郭老师能让我开心,我得听听。
看到这,你可能觉得真是那么回事。
接下来,我再简单拆解一下。
1、牛逼文案,创造感知价值
傻逼的文案,一本正经的说事,就像我。
牛逼的文案,看似插科打诨,实则创造感知价值,比如郭德纲。
很多人听说郭德纲文化程度不高,就一叶障目,轻视了郭先生,认为他是不就是个好运气的卖艺的。
但其实郭德纲先生厉害,很懂营销学。
"现代营销学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有句名言:营销,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并取得顾客回报。
看过《营销管理》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很牛逼,而且,很实用。
但还有一句话更牛逼,来自于我之前的老板苗老师:创造感知价值,并获得回报。
我前段时间,不是买了苗老师的新书《营销按钮——扣动一触即发的力量》嘛,从书中再次读到这句话时,拍案叫绝,险些把杯子掀翻。
这句话为什么这么牛呢?
三言两语说不清,建议你去消费者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里找答案。
反正,世间一切有人参与的活动,都不能是自嗨,不是自说自话,一定要创造感知价值。
好文案也一样。
郭德纲老师一辈子研究相声,营销、文案都炉火纯青,是把“创造感知价值,并获得回报“这句话用到极致的专家。
有人写文章喜欢这样,“小哥哥好帅,今天给你讲个事”、“小编在这里等你哦”,这样的撒娇卖萌,是恶心了点,但也创造了感知价值,那就是读者觉得被尊重。
这还比较浅。
有人写文章喜欢这样,“我这里有一个文案立意的【万能小公式】,免费送给你”这样创造的感知价值,是让读者觉得有用。
这也比较浅。
但郭大师的文案是这样的:
“谁说的,相声必须要教育人?听这段相声要学会什么,听那段就得拦惊马去,不可能的事儿啊。中国京剧院唱一三岔口,看完了受什么教育了?中国杂技团,耍狗熊的,你看完了受什么教育了?十五个人骑一自行车,你受教育,他违反交规你知道么?”
这就比较厉害了,言外之意是:
我郭老师,今天的感知价值是快乐,而且,我要告诉你们,世间一切不以快乐为目的的相声,都是耍牛氓,那种相声,没有逼格,也没有实质价值,我的才有价值,我给你创造快乐,这是最大的价值。
所以,我经常告诫自己,要写好文案,多和郭老师师学习创造感知价值。
2、人的情绪本能,能撬动地球
说到“情绪本能”,不得不说,这四个字,真了不起。
它贯穿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贯穿在人类基因里。
理性而平和的文章,早湮灭在滚滚红尘,但挑起人感性情绪的文章,可以从春秋战国,流传到今天。
写文章,除了创造感知价值,撬动情绪本能,同样格外重要。
这里举个例子,苗老师写过篇文章:一句恶心了我二十年的管理“名言”——人品比能力更重要。
苗老师自己也分析过,加了情绪词“恶心”之后,阅读量暴涨。
为什么撬动情绪如此重要呢?
情绪有“喜、怒、忧、思、悲、恐、惊”,每一个情绪,怎么撬动呢?
文章中不经意的一个插科打诨,又是怎么撬动文章的可读性的呢?
文章写作和《市场营销学》又有什么根本的联系呢?
牛逼文案=感知价值+情绪本能,这个公式,由哪些部分构成呢?
……
等等等等,说来话长,改天有机会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