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持证上岗”争议背后,是无数孩子被“毁一生”的创伤

2020-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华康心理

​5月26日,“建议父母持合格父母证上岗”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热议。

有委员提议,应该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面向适龄儿童家长,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作为老师。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

网友随之也展开讨论,有人支持认为很多父母都是第一次养孩子,没有经验更不要说正确的育儿观点,”持证上岗”好歹有个保障。

但更多的网友表示:“想法很好,但很难落实”。

毕竟父母和教师、律师、医生等具有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不同,做父母是每个人的权利,更何况如果真的涉及到考试,那么要如何兼顾准父母们城乡、职业和教育程度的巨大差异?又该如何不妨害孩子们就学的平等权益呢?

这些都是难以落实的原因,但如何“正确地”当父母,如何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的。

怎么才是一个好父母可能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什么不是好父母一定是有其共识的。

教育可以没有统一标准,但一定要有底线。

01

当下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都在追求“养育的上限”,幼儿园要上最好的,早教班要报最贵的,各种才艺要早早开始专业训练,甚至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集合两代人的力量买好了学区房。

但养育的事实,却充满了矛盾,在追求“上限”这一目标时,家长们往往有意无意的,采用了突破了“底线”的手段。

所以才有了牛不喝水强按头地强迫孩子学才艺、揠苗助长式早教、亲子之间爆发的剧烈矛盾、对孩子游戏与睡眠时间的剥夺、甚至夫妻双方在育儿观念上相左导致的大打出手。

就连最近几年的图书市场里,各种“力”盛行,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领域也不例外。专注力,抗挫力,表达力,共情力等等等等,有的在学术上靠谱些,还有的其实没什么理论上的积淀。

种种“力”的流行,其实预示着这样一种风潮:教育的过程,就像征服一座座以“XX力”命名的高山,爬上去,征服他,宣告你对他的占有,然后一山还比一山高,咱们抓紧时间,奔赴下一座。

换句话讲,今天的家庭教育,在观念上,流行一种“对着目标的仰望”,好的目标在头顶,往上爬就行,没错的。

但养育孩子,是有个区间的,好的那端是“各种力”、“别人家孩子”、名校毕业、年入百万,甭管对不对,反正是个家长就能说出一二。

但坏的那端呢?很多家长,其实从来都没想过,因为从意识上,很多人就不觉得这是个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02

曾经有一篇“牛蛙之殇”刷爆全网,作者的小外孙在6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抽动症,全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这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不由自主地挑眉毛、眨眼和乱蹬腿等行为。据医学专家介绍,这种疾病往往由压力过大所造成。在文章里作者提到:作为家长,我们在过去的教育中,总告诉他不要乱动,要乖乖的坐好写字、看书。

还有一个案例,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被诊断出患了注意力缺陷障碍(俗称儿童多动症)。经过医生的多方面调查研究,发现这个孩子的病,很大原因是被他爸爸“吓”出来的。孩子父亲是个小型创业公司的老板,因为事业发展艰难,情绪总是很焦躁,经常无缘由的和孩子发火。

类似的案例很多,孩子发育不正常,浑身长满湿疹,得了奇怪的免疫系统疾病……而这些孩子,几乎都有童年不良经历,比如:情感忽视、处于高压环境、身体虐待等等。

有一项长达20年的医学研究的结果显示,童年创伤将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深刻的影响,甚至会持续几十年地改变他们的身体。它甚至会改变这些人的基因呈现方式,改变细胞复制的方式,大幅增加心脏病、脑卒中、癌症、糖尿病,甚至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的罹患风险。

在《深井效应》里,国际知名儿科医生,童年不良经历研究领域专家娜丁·伯克·哈里斯通多多年的临床实践和30000份案列研究也发现了一组惊人的数据:

童年遭受过不良经历的人发生学习障碍和行为问题发生率会增加32.6倍,患冠心病、癌症、中风、糖尿病等重症患病率增加3倍,得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患病率增加4.5倍。

看到这组数据,发现有点悲哀,也就是说哪怕很多人度过艰难的童年,考上了大学,有一份好工作,甚至过上成功的人生,但最后可能也摆脱不了童年带来的伤害。

太多的家长,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琢磨着给孩子赋能,但是却忘了,比赋能更重要的,是避险。赋能可以让孩子过上幸福日子,避险才能让孩子过上安稳日子。

03

豆瓣之前有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不少网友发帖控诉父母。很多人耿耿于怀的往往只是父母一句伤人的话。

但在家长看来,很多只是成长的代价,至多是“好心办坏事”,但《深井效应》沉重地提醒了我们,这其实都可能成为童年阴影,从心理到身体,影响孩子未来长久的生活体验。

幸福的人一生都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就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做到的养育底线。

《深井效应》中的10种童年不良经历:

1、周期性情感虐待;

2、周期性肢体虐待;

3、身体接触式性虐待;

4、疏于照看;

5、情感忽视;

6、家里有人滥用药物;

7、家里有精神疾病患者;

8、母亲被家暴;

9、父母离异或者分居;

10、家庭成员有犯罪行为。

家庭成员犯罪、滥用药物也许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但情感忽视、疏于照看、父母离异等离我们并不远。

不管是已经长大的我们,还是在“深井效应”影响下成长的孩子,如果不及时意识到这个问题,就算成为了事业上的成功者,也可能会成为自己生命的输家。

尤其是在2020年这个节骨眼上,很多安稳日子过习惯的人都会油然而生一种不安定感,猛然发现巨大的变故与灾难,其实从未远去,一直都蛰伏在我们身边。意识到这一点不是坏事,如果没意识到,那才是掩耳盗铃。

我们的孩子所处的环境,也同样有着大量的风险,认识风险、理解风险、解析风险、规避风险,一切都要从找到童年的那口“深井”开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