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作家文学梦一思诗文集我遇见的作家故事和好书推荐

“看好蒋坤元”

2021-05-19  本文已影响0人  蒋坤元
王慧骐老师新书《青色马文存》(三卷)
他从一开始步入创作之路,就没有沾染上那种虚情假意的坏习气。出现在他作品中的所有的生活场景、生活细节、生活感受,都是以亲身历验为基础,看得出来他不会造假不会玩假,没有经历过的东西南北,他不会去写……而真心和真情正是作品的灵魂所在。所有叩击人心的艺术力量旨由这个真字而生。
他对文学创作的一种近乎清教徒的痴迷。除了以生存的工作之外,他的脑子几乎全用在思考和创作上。差不多每一个夜晚,妻儿的笑脸和色彩绚丽的电视画面都被他关在了书房之外,他总是以键盘代笔,在电脑上一叶他人生的喜怒哀乐。而细细想来,痴迷实在是一个人成就 一番大事业的最牢靠的基石。
他的年轻。36岁的年龄正是金子一般美妙的年华,书桌上一字排开已有了四本属于自己的著作,是何等地令人艳羡!精力又是那么旺盛,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也在一天天丰富和成熟起来。年轻再加上勤勉,加上不断地给自己设立目标并刷新纪录,可以想象,什么样的奇迹都可能在这样的勇者手中创造出来。

——基于上述种种理由,我看好这个来自江南水乡的青年作家蒋坤元。

以上文字摘自我的散文集《憨憨泉》,也是散文家王慧骐为这本书写的序言,那是1999年。

那时,我只是一个村办厂的供销员。

王慧骐老师的“看好蒋坤元”这五个字,就像一声军号,让我奋不顾身下海创业了。

那是2002年9月。

从此,我一头扎进创业之中。

2005年8月,我的第一本创业小书《正前方》由远方出版社出版,王慧骐老师欣然为这本书写了序言《种植忍耐,成功也就收割在望》:

作为蒋坤元的朋友,我不仅为他在事业上的稳健发展而欣喜,更为他在创造出优异的冲压件和注塑件的同时,忙里偷闲,为那些一直关注着他的读者朋友,奉献出这样一份精美的文字产品而雀跃。我始终以为,蒋坤元以前所有的努力为今日之成功,其实是奠定了一块块坚实的基石。他的热爱写作使他养成了一种凡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同时也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力,增强了大胆想象,勇于实践的胆识与才智,同样是办企业,同样是搞营销,抓管理,而这一个蒋厂长凭借他在多年创作中所形成的思想的积淀,或许有可能比那一个没有此番经历的张厂长李厂长要少走一点弯路,少交一点学费,而在一些决定企业命运的决策关头则又可能会棋高一着,先声夺人。不知我的这一观点是否可以成立?我以为,包括这部《正前方》在内的署有蒋坤元名字的十部著作,是蒋坤元思想的结晶,更是他实力的证明。

这篇序言刊登在《扬子晚报》上,由此我更加自信了,我相信,只要我坚定信心,我的创业一定会成功,我的写作也会抵达“诗和远方”。

这二十多年来,王慧骐老师为我写了十几篇文章在报刊推崇我,我像一只小丑鸭飞出了起来,可以说我的事业和写作的成绩比我当初设想的还要好。

2016年南京大学出版了我一本写父亲的书《绿叶对根的怀念》,王慧骐老师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好一棵默默无闻的老树根》,这篇文章发表在《党的生活》,这特别的让人激动,因为我的父亲是一位老党员,农村基层干部,他不在人世了,党组织的杂志宣传他,这也是我们做子女的光荣和骄傲啊!这里摘抄一段王慧骐老师写我父亲的文字:

不只是深切愐怀养育并影响了自己一生的父亲,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以不加虚构的笔法保存了那段行将远去的历史,江南水乡一个曾经贫穷落后却不失纯真美善的村落连同那些呼之欲出的生命,被我们重新凝视并引发思考。作者所忠实记录和解读的传主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所置身的是一个丰富而庞杂的农村社会,各色人等的生活场景和精神轨迹,在这里次第展现;笔墨追溯的时间跨度有大半个世纪,穿梭在120则故事里的人物,不仅是一批中国最基层的农村干部,更多的是平凡而普通的张家婆婆李家媳妇、一声令下奔向河堤挖土方的精壮民工、有能耐搞来种子的五保户老人、最早进入阳澄湖发展渔业的那批船只……人与人之间的交集、矛盾和互动,几代人对物质与精神所表现出的渴求与追逐,构成了江南农村那个过往时代的缩影,让人读之难忘的是那一幅幅活色生香的水乡民俗图与风情画。

几年前,王慧骐老师从《新华日报》退休了,但他仍然在写着文字,不时在报刊上见到他的文章。这不,他又在《莫愁》《江南时报》等写文宣传我,你看他写的《江南大地上的奇迹》:

七部中的另外四部分别由设在北京的三家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为其出版并推广发行。这当中得益于一位重要的幕后人物:凌翔先生。这些年里凌翔先生成功地策划并主编了全国范围内的多套以大中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名家阅读文丛,诸如“当代著名作家美文典藏”“当代著名作家美文自选集”“新时代精品朗诵诗选”等,在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中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印象中凌翔和坤元应当差不多的年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毕业于海军工程大学的凌翔在《人民海军报》所属的《水兵》杂志任编辑,其时我在《风流一代》杂志工作,他主持的相关栏目发过我不少的作品,与我有过多次书信往来。记得九十年代曾在北京与他有过一面之晤,生得很帅气的一个小伙子。凌翔后来在《解放军报》任职。之前还曾在军队的一家出版社有过较长时期领导岗位上的历练。这些丰富的经历使得他在当下较为不易的图书市场仍能游刃有余地抛出一些双效益兼收的大手笔。坤元得以与凌翔相遇,应当说是生命中的一件幸事,可谓得贵人之助也。凌翔所搭建的这个平台,给了坤元的作品更多上升和辐射的空间。原本只是盘旋于江南田野的一只丽鸟,如今被引入了无限开阔的海洋与天空之间。坤元的这四部书分别进入凌翔所主编的相关文丛,书名也都取得空灵而隽永,饶具意韵。诸君不妨体会一下这些书名:《沉到河底就能采到珍珠》(一部以写个人经历为主线的散文集)《水车转啊转》(写父亲、老家和童年的散文集)《我就是那一只墙外的苹果》(寻觅人生百味的散文集)《有一朵花开在湖边》(写阳澄湖也写自己心湖万种风情的一部诗集),我以为这几个书名一定程度地透出了凌氏选稿风格,切合了当今图书市场的一种审美趋向。
从七部书各自的版权上可以获知,书的出版集中在短短的20个月里,对于一个目前主要精力还投放在经营自己企业的企业主而言,这可说是一个发生在中国江南大地上的奇迹。

在写作的道路上,我能遇上王慧骐老师、凌翔老师,还有曹正文、刘放、齐帆齐等老师,真是我的幸运,虽说我还没有写出轰动的作品,但写作给了我很多,至少让我领悟到,人生就是要不断探索,惟有努力才有出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