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朗读者》
曾经有一位《朗读者》|谁为谁朗读
文/雪儿
图/网络
《朗读者》合上这本书,让我把它投影到心灵的屏幕上来一一观赏它们,很美很凄冷。
一幅是汉娜在厨房里拉上长筒袜;另一幅是她站在澡盆前,伸出双手,手里拿着浴巾;还有一幅就是汉娜在骑自行车奔驰,裙边儿在车子带起的风中飘拂;还有,就是她站在父亲书房里,她用右手食指划过书脊,她朝米夏转过身子,轻盈的回眸,裙边围绕着她腿肚子旋转起舞,然后又轻轻垂下;她以为他是不愿意让人看见而上了第二节车厢后生气的样子;还有穿着制服在纳粹集中营的看守者模样;在法庭上无力辩博的汉娜;宣判后,汉娜的目不斜视,眼光穿透一切,那种深受伤害、彻底绝望而无限疲惫的眼神,一种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再想看的眼神;那幅也是让我同情又心寒的画面,入狱18年时,栗树树阴下的长椅上坐着一个老妇人;最后一幅是长逝永诀了的脸,既不是非常安宁,也不是特别痛苦。这一幅幅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脉络和缘由。
很多人看了电影或电视剧,再看原著的时候,往往脑海里会浮现影视剧中的形象,可是书更加哀怨。作者从一个普通少年米夏伯格与一个比他大21岁的女人汉娜的故事。对于中国人来说德国纳粹事件没有概念,没有体会,但是施林克以新颖的视角来反思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小说主要描述了少年米夏因为黄疸病而受到了中年女人汉娜的照顾和帮助。以此爱恋上了这个比他大21岁的老女人,其中汉娜不愿意接受西门子的晋升,突然有一天汉娜的不告而别给这段感情划上了不圆满的句号,米夏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也恨汉娜没有跟他告别。米夏永远不能否认汉娜存在过,即便有一段时间都想不起来她的脸庞,记忆留下的烙印是无法抹去的,所以必须要去承受自己所应对的一切,认清现实的残酷。只是很多时候人是脆弱的,在独自承受无法说出的秘密的时候会很无助,以至于影响到了与亲密人之间的交往。结束了一段婚姻,对女儿的愧疚还有自己无法救赎的心灵。
很多年过去,自己研读法律专业,在一次实习中,米夏在对纳粹审判的法庭上再次见到了汉娜,汉娜竟然是纳粹时期集中营的一名看守,汉娜在任期间,关押犹太人的教堂失火,汉娜并没有因为犹太人逃生而打开大门,致使除了一对母女之外其他犹太人全部被烧死,汉娜只是一位奉命行事的看守,她问法官,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做?她当然要保持自己的职责不能打开大门,避免犹太犯人逃跑。她已经间接的成为了受害者,和别的受害者不同的是她是个文盲,她情愿用生命保守掩盖这个秘密,为此她付出了终身监禁的代价。让我们不由得对这种无奈的尊严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后来米夏在反复思量和自责中读懂了汉娜的秘密,理解她,尊重她,没有当着法官的面拆穿汉娜不会读写,选择沉默。作者没有批判他,为什么?也许米夏为了捍卫汉娜的尊严,也许隐藏自己的秘密,不堪的个人情感,或许他也是个自私鬼,怕别人知道他们的关系,他的爱是很自私,他更喜欢汉娜那时候美丽的一面。他不想和别人分享。
这些电影是不能细腻的诠释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也许有共鸣才会成为畅销书,经典吧。米夏为了减轻自己心中的内疚和罪恶感给在狱中的汉娜邮寄录音磁带,仅仅朗读文学作品,没有说自己近况和那个案件。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对话,汉娜在监考中保持身材,积极向上,努力的活着,还学会读书和写字,当她会写字时,她这样说,“小家伙,这故事很好,谢谢,汉娜。”她的字那么用力,纸上留下了印记,难以想象要落笔时候的艰难。米夏却没有回至少一封也好,因为米夏为爱她而愧疚,无法原谅自己,最后小说以悲剧划上圆满的句号,也许不愿意米夏永远内心不安。
汉娜是纳粹统治下的牺牲品,看守这个工作不需要读写,无意间做了纳粹的帮凶而不自知。即使她没有成为集中营的看守,那些犹太人也不可能免于一难逃过一劫。因此,汉娜也是个可怜的受害者,被卷入历史的长河中,不自觉成为历史的罪人。还有一点,汉娜的平庸和对人性的淡漠,在审判过程中,汉娜因为无知,不认为自己有罪,在米夏对这次审判中,用了“麻木不仁”这四个字,也是有很多类似汉娜的人牺牲了自己,他作为法学院学生是应该痛斥纳粹的行为,要跟汉娜撇清关系,还是成为叛徒,违背自己良心。上一代和这一代人的纠葛已经上升到了政治层面了。作品中的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索去回味了。
监狱长说汉娜留下的钱捐给那事件的幸存者的女儿,女儿不是关注多少钱,而是那个怀念的铁罐子,是要珍藏的,那么你心中需要珍藏的是什么?信念,爱,信任,自尊,幸福……
最后我想说米夏也是汉娜的牺牲品,这沉痛的爱情。到底谁为谁朗读,写到这里,感觉自己已经写不下去了。满怀的热情变成了凄凉。
曾经有一位,她叫汉娜。